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多震相深部细结构成像与我国东北火山深层动力过程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530212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 资助金额:
    295.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407.地球内部物理和地球动力学(含地热学)
  • 结题年份:
    2020
  • 批准年份:
    2015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6-01-01 至2020-12-31

项目摘要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Northeastern Asia. It produced a series of tectonic systems including Japan islands, Japan sea, the Songliao basin, the great Xing'anling and Ji-Hei fold zones, accompanying many Quaternary volcanoes (i.e., the Changbaishan and Wudalianchi volcanoes) and deep earthquak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However, some scientific issues are still unclear, such as the frontal edge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ducting slab in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volcanoes and between volcano and deep earthquakes. This is because in the study region the Wudalianchi volcanic area has a sparse distribution of permanent seismic stations and was passed by a linear network of portable stations, which leads to be hard to delineate a clear seismic image under the region. Later seismic phases have different ray paths from first phase and can sample the deep structure not ordinarily sampled by first phas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model.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we will make 2-D portable seismic observations around the Wudalianchi volcano to be complimentary to the insufficiency of existing observation data, develop multiple phase tomography technique, and conduct investigations of body-wave and surface tomography, seismic anisotropy, and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trying to obtain the detailed structure down to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subduction zone including the Japan Sea. This may reveal the deep dynamics of the volcano (including the Wudalianchi volcano) formation and deep earthquake generation beneath Northeastern China.
西北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东北亚地质构造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日本岛弧、日本海、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及吉黑褶皱等构造体系,在我国东北还伴随有长白山火山和五大连池火山等第四纪活火山与深源地震活动。然而,西北太平洋俯冲板块在地幔转换带内的前缘位置、火山与火山、火山与深源地震之间是否存在有机关联性尚不清楚,可能由于研究区内五大连池火山区固定台站稀疏,而流动台网又以线性方式穿过,致使研究区清晰的深部结构图像难以刻划。后续震相有着与初至震相不同的射线路径,可采集到初至震相难以反映的深部结构信息,这对提高模型空间分辨率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拟围绕五大连池火山开展二维流动地震观测,以补充已有观测资料的不足,发展多震相成像技术,开展体波成像、面波成像、各向异性和接收函数研究,获取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包括日本海下方深至地幔转换带的壳幔细结构与岩石圈变形特征,以揭示我国东北火山包括五大连池火山形成和深源地震发生的深层动力过程

结项摘要

受太平洋板块西向深俯冲影响,中国东北分布有很多第四纪活火山,但其深部起源及其之间关系并不十分清楚。为此,围绕五大连池火山开展了宽频带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开展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特别是中国东北地区三维地幔成像、背景噪声成像、Lg衰减成像、SKS分裂分析、接收函数成像和Pn波成像以及青藏高原东缘与天山造山带等地区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五大连池火山下方5-15 km深度以浅为明显低波速异常,而其下地壳却存在明显高波速异常,据此提出五大连池火山具有“间歇性”地幔岩浆供给的新认识;五大连池火山及周边地区快波方向和分裂时间均存在着以火山为中心东南向开口的“U”形结构特征,可能与五大连池火山下方具有较强垂向上升流、而其南北两侧存在较强地幔水平流但受大兴安岭较厚岩石圈阻挡有关;在长白山、镜泊湖和五大连池火山及阿巴嘎和哈拉哈火山群下方Moho明显深于周边地区,特别是长白山火山下方Moho深达40 km,且接收函数随地震事件反方位角变化明显,暗示长白山火山下方地壳内存在复杂的岩浆作用。中国东北火山区上地幔顶部存在明显Pn波低速异常,且一些低速异常被高速异常所分隔,但被各向异性快播方向所连接,暗示在现今或历史构造演化过程中这些火山区可能存在关联性,提出东北火山存在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动力学模型。全矩张量解显示,2013年松原震群以逆冲机制为主但伴随着明显体积压缩分量,而2018年震群则为走滑型。同时,地震主要发生在相对高波速异常区,但震源区下方却存在明显低波速异常,这些低波速异常可能代表了流体作用。这些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火山形成和地震发生均是与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地幔转换带形成的“大地幔楔”结构中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在JGR、GJI、PEP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3篇。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和1名博士后。学术交流40余人次。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成果奖一等奖等学术奖励。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33)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3)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P-wave upper-mantle tomography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eastern China
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纵波上地幔层析成像
  • DOI:
    10.1016/j.pepi.2019.106402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 影响因子:
    2.3
  • 作者:
    Jianshe Lei;Dapeng Zhao;Xiwei Xu;Mofei Du;Qi Mi;Mingwen Lu
  • 通讯作者:
    Mingwen Lu
Mantle transition zone, stagnant slab and intraplate volcanism in Northeast Asia
东北亚地幔过渡带、滞留板片与板内火山作用
  • DOI:
    10.1093/gji/ggw491
  • 发表时间:
    2017-03
  • 期刊: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 影响因子:
    2.8
  • 作者:
    Chuanxu Chen;Dapeng Zhao;You Tian;Shiguo Wu;Akira Hasegawa;Jianshe Lei;Jung-Ho Park;Ik-Bum Kang
  • 通讯作者:
    Ik-Bum Kang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余震序列重定位和主震震源机制解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梁姗姗;雷建设;徐志国;邹立晔;刘敬光
  • 通讯作者:
    刘敬光
Teleseismic P-wave crustal tomography of the Weifang segment on the Tanlu fault zone: A case study based on short-period dense seismic array experiment
郯庐断裂带潍坊段远震纵波地壳层析成像——基于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实验的实例研究
  • DOI:
    10.1016/j.pepi.2020.106521
  • 发表时间:
    2020-09
  • 期刊: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 影响因子:
    2.3
  • 作者:
    Fanfan Tian;Jianshe Lei;Xiwei Xu
  • 通讯作者:
    Xiwei Xu
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龙门山断裂带结构与动力学》特刊序言
  • DOI:
    10.1016/j.jseaes.2020.104474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 影响因子:
    3
  • 作者:
    Xiwei Xu;Jianshe Lei
  • 通讯作者:
    Jianshe Lei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与地壳热结构关系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地震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健;李春峰;雷建设;张广伟
  • 通讯作者:
    张广伟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级地震序列重定位与震源机制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广伟;雷建设;梁姗姗;孙长青
  • 通讯作者:
    孙长青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震源区S波三维速度结构与强震发生机理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吕子强;雷建设
  • 通讯作者:
    雷建设
四川芦山7.0级强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 DOI:
    --
  • 发表时间:
    2013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广伟;雷建设
  • 通讯作者:
    雷建设
天然地震Lg 波衰减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应用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球物理学进展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何静;吴庆举;李永华;雷建设
  • 通讯作者:
    雷建设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雷建设的其他基金

海南地幔柱与俯冲板块相互作用的深层动力学过程:来自多震相深部细结构成像约束
  • 批准号:
    42230306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273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郯庐断裂带多震相深部细结构成像与强震机理研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19
  • 资助金额:
    257 万元
  • 项目类别:
    联合基金项目
中国东北地区壳幔波速细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 批准号:
    41674091
  • 批准年份:
    2016
  • 资助金额:
    7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天山造山带地壳上地幔深部细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 批准号:
    41274059
  • 批准年份:
    2012
  • 资助金额:
    8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滇缅及邻区壳幔波速细结构与腾冲火山深部起源
  • 批准号:
    40974021
  • 批准年份:
    2009
  • 资助金额:
    5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多震相远震层析成像与中天山地幔波速精细结构
  • 批准号:
    40774044
  • 批准年份:
    2007
  • 资助金额:
    3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