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RI联合NIRS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结题报告
批准号:
81171779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50.0 万元
负责人:
李中实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0611.运动系统疾病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结题年份:
2015
批准年份:
201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石东平、刘柳、薛爽、韩军、蒋欣、赵景鑫、孙英飞、陈栋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颈性眩晕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其发生机制迄今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外研究很少有在颈性眩晕发病的同时进行大脑相应部位的监测和病理改变数据的采集、分析,而实际上眩晕发生时与发生前后的病理生理改变并不完全相同。针对此研究现状,本课题采用颈椎运动负荷试验诱导颈椎眩晕的发生,同时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对比观察确定发生病理变化的大脑部位,应用近红外光谱仪(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同步监测相关部位脑组织的功能和氧合代谢状况。应用fMRI 和NIRS对相关部位脑组织的功能和氧合代谢的状况进行监测,采用秩和检验的分析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秩相关的分析,从而探讨颈性眩晕的可能发生机制。同时,我们研究fMRI立体像素和NIRS 信号两种技术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英文摘要
项目背景.颈性眩晕用于描述反复发作的眩晕及由颈部受损引起的步态不稳。其临床发病率较高,但发生机制迄今尚不明确。颈部活动时感到不稳或眩晕可能是由于前庭、视觉、血管、神经血管或颈本体感受机制紊乱造成。相当一部分研究认为发生眩晕时后循环血流速度降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已经确定评估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颅内节段血流速度变化的位置;此外,TCD还被应用于检测在头部转动时后循环动脉的血流速度。TCD对椎基底动脉血管的监测表明在症状头位处血流量减少。以上这些表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可能是颈性眩晕的产生原因。虽然床旁TCD确定症状头位明显的血流减少,但是并未对后循环提供足够的信息,因为椎动脉可从颈升动脉和其他血管侧支获得血流,两者都不能描述后循环血流减少的分布。.无对比增强、动脉自旋标记(ASL)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技术能够以高空间分辨率描述颅内血流动力学。采用血管内水作为内源性对比剂可以通过ASL测量脑血流量(CBF)。自面世以来,凭借其非侵袭性特点及其适合在纵向研究中使用的特点,ASL在脑灌注成像方面比对比增强方法更受人青睐。CBF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值显示所有ROI同质化,从而表明结果的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应用fMRI和NIRS技术,在诱导颈性眩晕发生的前提下,再现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病理生理改变过程。以fMRI定与颈性眩晕发生相关的脑组织区域,NIRS同步监测相关区域的脑功能和脑氧合代谢变化状况,从而有可能探讨颈性眩晕可能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参考。同时,建立fMRI立体像素和NIRS 信号两种技术之间的相关性。.重要成果 1)明确脑氧合代谢和脑血流量的变化与颈性眩晕发生的相关性。2)发表SCI论文1篇,发表国内核心期刊1篇。3)培养硕士生1位..关键数据及科学意义.患者组和对照组ROI的R-AICA、R-PICA、R-ACA、双侧SCA、双侧PCA及后脑桥的CBF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患者经眩晕诱发试验后,这些ROI的CBF显著减少。结果表明眩晕发病及后循环血流减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4
期刊:Spine
影响因子:3
作者:常飞燕;李中实;谢晟
通讯作者:谢晟
DOI:--
发表时间:2014
期刊:中华放射学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常飞燕;谢晟;李中实
通讯作者:李中实
DOI:--
发表时间:2014
期刊:中华放射学杂志
影响因子:--
作者:常飞燕;谢晟;李中实;
通讯作者:
DOI:--
发表时间:2014
期刊:Spine
影响因子:--
作者:常飞燕;李中实;谢晟;
通讯作者:
中小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筛查治疗及其病因学研究
  • 批准号:
    30440066
  • 项目类别:
    专项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
    8.0万元
  • 批准年份:
    2004
  • 负责人:
    李中实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