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化调质含油污泥定向催化裂解机理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51576172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4.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E0604.燃烧学
  • 结题年份:
    2019
  • 批准年份:
    2015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6-01-01 至2019-12-31

项目摘要

The clean utilization of 5 million tones of oily sludge discharged from petroleum exploration, storage and process industry has become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 in China. In this project, the target oriented pyrolysis of oily sludge pretreated by micro-emulsion syste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viscosity and properties of oily sludge components. The micro-emulsion liquid will be delicately prepared to decrease the surface tension of oily sludge and reduced its viscosity for breaking water-oil-particle emulsion in the sludge. After micro-emulsion treatment, the water and particle contained in sludge are expected to be readily separated and the oil layer on the particle surface will also be removed. The alkali catalysts can be mixed with oily sludge uniformly through the water-phase of the micro-emulsion system. The pyrolysis products of the oily sludge can be manipulated by selecting effective catalyst. The research of this project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face action between water droplet , oil and particle in the sludge. The target oriented catalytic pyrolysis of oily sludge using catalysts from micro-emulsion system can provide a new utilization method for other similar heavy oily wastes.
每年500万吨左右含油污泥的高效清洁资源化处置是目前制约我国原油开采、加工、储运的重要环境问题。项目结合含油污泥的组分特性及高粘性的特点,创新性的提出微乳化调质含油污泥定向催化裂解研究,通过调配适宜的微乳化体系来降低油泥界面张力和粘性,破坏油泥中水、油、渣乳化膜的稳定性,实现油泥中水和油相的分离以及颗粒表面油剥离后增溶在微乳液中,最终形成新的微乳化体系。并利用微乳化体系中水相作为载体,实现催化剂与油泥在微观尺度下的均匀混合,通过催化剂种类选择和浓度调控实现含油污泥定向催化裂解。项目的科学性在于通过含油污泥组分表征和微乳化体系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水、油、渣之间的界面交互作用机理,建立高粘性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新方法。同时通过含油污泥催化热解产物定向调控机制的研究可以为能源领域内常见的生物质焦油,煤焦油、渣油等劣质燃料的高效利用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结项摘要

含油污泥的高效清洁资源化处置是目前制约我国原油开采、运输、储存、精炼的重要能源环境问题。本项目针对含油污泥组分复杂及高黏度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微乳化调质含油污泥定向催化裂解研究,通过调配微乳化体系实现含油污泥的降黏和相分离,并通过催化剂种类选择和浓度调控实现油泥定向催化裂解,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开展了含油污泥中水油渣界面特性研究。发现油渣界面相互作用影响脱渣效率,渣颗粒吸附重质组分充当油水界面活性成分影响水滴聚并。油泥中所含各种杂质对黏度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叠加关系,颗粒沉积时与油相中的天然烷化剂发生的表面烷基化反应会显著地增加固体颗粒疏水性,并影响油泥黏度的关键因素。.(2)项目提出了基于蒙特卡洛随机统计的油泥乳化水分离模型以及油-渣两相机械离心脱除模型。发现对于油包水型乳液,水滴粒径越小,越难被脱除;而颗粒较大的渣在沉降过程中脱除效率最高。延长离心时间或为油泥降黏都可以提高乳化水和渣的脱除效率。.(3)项目获得了含油污泥降黏脱水的最佳微乳液体系。在微乳液添加量为25%时,用SDBS作为表面活性剂,微乳液降黏率达95%以上。对于脱水效果,煤油为油相,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时,脱水率可达94.6%。复配的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更容易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可以得到更好的破乳脱水效果。.(4)在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含油污泥在分子筛酸性催化剂和白云石碱性催化剂上的定向催化裂解。含油污泥在负载3%锌的分子筛上获得的热解油中总芳烃含量达到81.0%,萘类物质产率达到67.5%。而白云石能够促进芳烃的裂解,使得热解油中饱和烃含量达到56.1%,同时,气体产物中H2的产量也明显提升。碱性催化剂还能抑制硫的释放,将硫以无机硫的形式固定在热解残渣中。.(5)利用含油污泥中重质组分制备的活性炭具有丰富的微孔,比表面积达到3300m2/g,且重金属浸出量达到标准。含油污泥复合生物质制备的活性炭具有多级孔结构,比表面积达到2575m2/g,对水中污染物吸附率达到97%。.项目执行期间,在Proceeding of Combustion Institute等期刊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论文16篇,EI论文5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授权2项,全面完成了各项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高黏性含油污泥资源化处理提供了解决思路和技术路径。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8)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1)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1)
Contamination of fresh water by petroleum sludge
石油污泥对淡水的污染
  • DOI:
    10.1080/10916466.2016.1263209
  • 发表时间:
    2017-02
  • 期刊: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1.5
  • 作者:
    Tianlu Liu;Jun Wang;Jie Yang;Qunxing Huang;Yong Chi;Jianhua Yan
  • 通讯作者:
    Jianhua Yan
Effect of moisture on sewage sludge combustion temperature profile and heavy metal leaching
水分对污泥燃烧温度曲线和重金属浸出的影响
  • DOI:
    10.1080/07373937.2016.1142451
  • 发表时间:
    2016-03
  • 期刊:
    Drying 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3.3
  • 作者:
    Qunxing Huang;Ben Yu;Kunzan Qiu;Guoshun Zhou;Shoukang Wang;Yong Chi;Jianhua Yan
  • 通讯作者:
    Jianhua Yan
Co-carbonization of biomass and oily sludge to prepare sulfamethoxazole super-adsorbent materials
生物质与含油污泥共碳化制备磺胺甲恶唑超吸附材料
  • DOI:
    10.1016/j.scitotenv.2019.134238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影响因子:
    9.8
  • 作者:
    AiYue Wang;Kai Sun;Liping Wu;Ping Wu;Wenchao Zeng;Zhongmin Tian;Qunxing Huang
  • 通讯作者:
    Qunxing Huang
含油污泥2级分离系统集成及处理工艺优化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环境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毛飞燕;杨洁;黄群星;韩旭;池涌;严建华
  • 通讯作者:
    严建华
储运油泥中非油相组分对表观黏度的影响分析
  • DOI:
    --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韩旭;毛飞燕;黄群星;池涌;严建华
  • 通讯作者:
    严建华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基于高速双视角图像SVD匹配的湍流预混火焰面三维扩散速度场的重建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燃烧科学与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增益;严建华;张强;黄群星;王飞;岑可法
  • 通讯作者:
    岑可法
基于温度场测量和热力计算的炉膛优化吹灰模型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热力发电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赵敬德;王飞;马增益;严建华;黄群星;倪明江;岑可法
  • 通讯作者:
    岑可法
300MWe电厂锅炉炉膛截面温度场中心的实时监测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黄群星;马增益;严建华;池涌;王飞;倪明江;岑可法
  • 通讯作者:
    岑可法
三维炉膛温度场重建中病态矩阵方程的求解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严建华;黄群星;刘冬;王飞;岑可法
  • 通讯作者:
    岑可法
对火焰图像双色测温法的改进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电站系统工程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林彬;马增益;王飞;严建华;白卫东;黄群星;罗娅;岑可法
  • 通讯作者:
    岑可法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黄群星的其他基金

非热平衡等离子协同催化混合废塑料热解制备芳烃的机理研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58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基于单相机高速双视角图像的气固两相流中颗粒三维运动轨迹的重建方法研究
  • 批准号:
    50606031
  • 批准年份:
    2006
  • 资助金额:
    1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