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 cccDNA小鼠模型的建立与cccDNA保持体内稳定性的机制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81670536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76.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H0309.炎性及感染性肝病
  • 结题年份:
    2020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20-12-31

项目摘要

HBV covalently-closed-circular DNA (cccDNA) can long persist in vivo and is almost incurable by current treatments. However, no convenient and relevant animal models currently exist that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HBV cccDNA persistence in vivo. Recently, we have observed that inhibition of viral protein expression and/or genome replication does not reduce cccDNA stability, but that some specific DNA sequence plays a key role in cccDNA maintenance in cell culture models. In this project, we will generate a mouse model to produce HBV cccDNA specifically in mouse hepatocytes, and we will study the mechanism of HBV cccDNA maintenance in vivo. Firstly, we will generate a transgenic mouse expressing PhiC31 recombinase specifically in hepatocytes, which will convert the linear HBV genomic DNA delivered by an AAV vector into circular cccDNA, and will study the stability and pathogenesis of this cccDNA in different immune backgrouds. Then, we will compare the structure of the cccDNA minichromosome in both mouse models and HBV patients using ChIP-Seq. Finally, we will characterize the contribution of DNA sequence to cccDNA maintenance through a series of HBV mutants. This mouse model will benefit the functional study of cccDNA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host factors in vivo, will help bridge the gap between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will provide a highly efficient platform for developing new therapeutics to cure HBV.
HBV cccDNA在体内长期稳定且无法清除。尚无动物模型可供研究HBV cccDNA维持体内稳定的机制。我们发现,抑制病毒蛋白表达和基因组复制均不能降低其稳定性,但HBV特定DNA序列对维持其稳定至关重要。本课题将构建一个可在肝脏特异性产生cccDNA的小鼠模型,研究其稳定机制。首先,构建肝脏组织特异表达PhiC31重组酶的转基因小鼠,HBV线性基因组借助AAV载体高效递送到肝脏细胞并通过重组生成环状cccDNA;然后,研究不同免疫状态下cccDNA的体内稳定性与致病性;并对比cccDNA在鼠肝内与乙肝病人体内的结构特征;最后,通过构建系列突变体, 验证DNA序列对维持cccDNA体内稳定性的作用,从而阐释其体内稳定性的维持机制。该模型可用于从动物整体水平上研究cccDNA的功能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将搭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为开发治愈HBV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高效的动物平台。

结项摘要

乙肝是威胁我国生命健康的最大的慢性病毒性传染病。其cccDNA 稳定存在是难于根治的主要原因,目前,缺少合适的体内和体外模型。本研究致力于构建一个研究HBV cccDNA稳定的小鼠模型,并对cccDNA 的稳定性进行机制上的剖析,为开发新靶点和新治疗方案服务。.1. 构建了可以在C57-PhiC31-ERT2小鼠体内通过Tamoxifen诱导形成HBV cccDNA且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cccDNA报告模型,为体内研究HBV cccDNA的功能性治愈提供了新技术平台。.2. 在模型中证明了纯粹的HBV cccDNA可以稳定24周以上,且能够引起肝脏免疫细胞浸润,并可诱导肝脏纤维化,为阐述HBV cccDNA的存在导致的疾病发生提供了新手段。.3. 详细通过遗传学手段分析了HBV cccDNA稳定的分子机制,发现不是HBV的病毒蛋白,而是HBV cccDNA的某个片段决定了整个cccDNA的稳定性,为开发治愈性药物确定了新靶点。.4. 通过儿童HBV患者的干扰素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了干扰素在实现HBV功能性至于方面的无穷潜力,遂在现有模型基础上开发了干扰素受体人源化的小鼠模型。一方面证明了该小鼠模型对人干扰素应答与人体应答的一致性(图15),另一方面也在这个模型上突破性的证明人干扰素可以在在小鼠AAV-HBV小鼠模型上降低HBsAg水平(图16)。该模型是从机制上解析干扰素治愈HBV 不可多得的技术平台,也为干扰素联合治愈HBV策略提供了方便之门。.5. 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对HBV cccDNA与相关小鼠模型的了解,开发了4项专利,其中1项专利(名称:一种从乙型肝炎病毒总核酸中选择性扩增RNA的PCR引物、试剂盒和方法,申请号:201710661443.9)是HBV 功能性治愈效果评价的,该专利已经转让给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将课题所得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成了服务于社会生产力。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3)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4)
Minicircle HBV cccDNA with a Gaussia luciferase reporter for investigating HBV cccDNA biology and developing cccDNA-targeting drugs.
带有 Gaussia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小环 HBV cccDNA,用于研究 HBV cccDNA 生物学并开发 cccDNA 靶向药物
  • DOI:
    10.1038/srep36483
  • 发表时间:
    2016-11-07
  • 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 影响因子:
    4.6
  • 作者:
    Li F;Cheng L;Murphy CM;Reszka-Blanco NJ;Wu Y;Chi L;Hu J;Su L
  • 通讯作者:
    Su L
乙型肝炎病毒 B、C、D 基因型 AAV⁃HBV 小鼠模型构建与病毒学特征比较
  • DOI:
    --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热带医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郑晓文;冯成千;李华鹏;刘土花;古国铭;康桦华;徐志宏;胡凤玉;李锋
  • 通讯作者:
    李锋
Interferon alpha treatment leads to a high rate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seroconversion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干扰素α治疗导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血清转换率较高
  • DOI:
    10.1111/jvh.13165
  • 发表时间:
    2019-07-01
  • 期刊: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 影响因子:
    2.5
  • 作者:
    Fan, Huimin;Lin, Luping;Li, Feng
  • 通讯作者:
    Li, Feng
Assess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latelets and immune recovery in HIV/HBV co-infected patients: A long-term cohort in Asia
评估 HIV/HBV 合并感染患者血小板与免疫恢复之间的关系:亚洲的长期队列
  • DOI:
    10.1016/j.meegid.2020.104480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
  • 影响因子:
    --
  • 作者:
    Nie Yuan;Lan Yun;Deng Xi-Zi;Li Lin-Hua;Cai Wei-ping;Li Feng;Hu Feng-Yu
  • 通讯作者:
    Hu Feng-Yu
Hexon and fiber of adenovirus type 14 and 55 are major targets of neutralizing antibody but only fiber-specific antibody contributes to cross-neutralizing activity
14 型和 55 型腺病毒的六邻体和纤维是中和抗体的主要靶标,但只有纤维特异性抗体有助于交叉中和活性。
  • DOI:
    10.1016/j.virol.2018.03.002
  • 发表时间:
    2018-05-01
  • 期刊:
    VIROLOGY
  • 影响因子:
    3.7
  • 作者:
    Feng, Ying;Sun, Xikui;Feng, Liqiang
  • 通讯作者:
    Feng, Liqiang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工业发达城市土壤重金属时空变异与源解析
  • DOI:
    10.13227/j.hjkx.201805056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环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锋;刘思源;李艳;史舟
  • 通讯作者:
    史舟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学评介及类型学相关问题探讨
  •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17.0079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人类学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锋;邢路达;陈福友;高星
  • 通讯作者:
    高星
Anisotropy of homogenized phononic crystals with anisotropic material
各向异性材料的均质声子晶体的各向异性
  • DOI:
    10.1209/0295-5075/98/36001
  • 发表时间:
    2012-05
  • 期刊:
    Europhysics Letters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军;吴一辉;李锋;刘永顺;张平;武俊峰
  • 通讯作者:
    武俊峰
Computing center conditions for non-analytic vector fields with constant angular speed
恒角速度非解析矢量场的计算中心条件
  • DOI:
    10.1016/j.amc.2013.05.061
  • 发表时间:
    2013-09
  • 期刊: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 影响因子:
    4
  • 作者:
    李锋
  • 通讯作者:
    李锋
地月圈层空间立体网格技术及其编码转换方法
  • DOI:
    10.13474/j.cnki.11-2246.2015.0169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测绘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宗佩;万刚;曹雪峰;李锋;刘婧
  • 通讯作者:
    刘婧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李锋的其他基金

新冠非重症感染者上呼吸道病毒核酸持续和再现的免疫学机制与对策
  • 批准号:
    92269108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70.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