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南次海盆残余扩张中心MORB研究:对地幔源区性质和海底扩张历史的约束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91228101
- 项目类别:重大研究计划
- 资助金额:10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D0603.海洋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
- 结题年份:2015
- 批准年份:2012
- 项目状态:已结题
- 起止时间:2013-01-01 至2015-12-31
- 项目参与者:董彦辉; 余星; 王叶剑; 裘碧波; 卢映钰;
- 关键词:
项目摘要
“The openning and process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core scientific iss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Program”. Due to the uncetainti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gnetic anomaly data and the lack of study on the seafloor spreading products-mid ocean ridge basalt (MORB), the ori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timing on openning and closing of seafloor spreading as well as the geodynamic mechanism are under debating. The MORBs from the fossil spreading center of the Southwest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termination age of seafloor spreading, shed light on the ge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mantle and the volcanism process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MORB samples from the SW sub-basin, we design 1 transactions across the fossil spreading center of the SW sub-basin to take more MORB samples using TV-guided grab of research vessels “Dayang No. 1” and/or “Haiyang No. 20”. We aim to study the petrology, geochemistry, melt inclusions, Sr-Nd-Pb isotopic systematics and 40Ar/39Ar dating to unravel the timing,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of magmatism during the last stage of sea-floor spreading and the nature of source mantle. The execution of this projec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opening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Our study results will be helpful to achieve the scientifc objectiv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programme”.
南海海底扩张的年代与过程是“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的最核心科学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海底磁异常条带资料的多解性以及对海底扩张产物-洋脊玄武岩(MORB)缺乏研究,对南海的成因及何时开始扩张何时扩张终结存在很大争议。西南次海盆残余扩张中心残留洋脊上的MORB年龄能够为南海扩张终结的时间提供约束,同时是洞察南海地幔源区物质成分的绝佳窗口。本项目拟在前期的样品积累和研究基础上,在西南次海盆残余扩张中心垂直扩张轴方向设计1条取样断面,利用依托单位执行中国大洋航次的便利在残留洋脊上补充采集MORB样品,通过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矿物化学、熔体包裹体分析、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和40Ar/39Ar测年,研究南海扩张末期岩浆活动的时间、特征与演化及地幔源区的性质。本项目的实施对认识南海的形成演化历史并理解其动力学机制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实现。
结项摘要
南海地处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区域,构造环境复杂,长期以来,关于其成因和演化历史存在很大争议。对西南次海盆残余扩张中心岩石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和年龄的调查和研究,有助于认识南海扩张终结期及扩张期后岩浆活动的时间、过程和地幔源区的性质, 对认识南海的形成演化历史并理解其动力学机制有重要意义。.由于南海海盆于16Ma左右停止了扩张,长期的沉积作用使南海海盆基底极少有裸露的地方,使得采集洋脊玄武岩(MORB)十分困难,为研究南海海盆的岩浆过程和南海地幔源区性质的研究带来困难,也严重制约了对南海海底扩张过程的认识。本项目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两次奔赴南海进行海底视像观察和地质取样,在西南次海盆残留洋脊上观察到裸露玄武岩,并探测了微弱的热液异常,在残余扩张中心发现一座锥形海山,并进行了地质取样。我们对新采集的岩石样品和过去已有的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包括利用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示踪方法和电子探针微束技术、激光剥蚀技术、高精度放射性39Ar/40Ar 测年技术分析研究了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年龄。研究认为,西南次海盆残留洋脊上有赋存有富集型洋脊玄武岩,39Ar/40Ar年龄全熔年龄为20.26±0.13 Ma。新发现的约1300 m高的锥形海山形成于南海停止扩张以后,由洋岛型碱性玄武岩组成,39Ar/40Ar年龄为4Ma。利用地球化学示踪,判断所研究的E-MORB样品源自亏损上地幔的部分熔融,但可能叠加了来自残余陆块的富集组分和古俯冲板片释放流体的交代作用。而残余扩张中心锥形海山上所喷发的碱性玄武岩则起源于软流圈下地幔,认为在核幔边界附近还可能存在古俯冲板片,由于辉石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浆的加入,导致所喷发的碱性玄武岩具有高Fe/Mn比等独特的富集特征。通过与西南次海盆残留洋脊东北端的碱性玄武岩相比,发现东北部的OIB样品较东南部更加富集,并用地幔柱和洋脊相互作用进行了合理解释,同时也暗示了海南地幔柱的存在。.本研究为南海扩张终结期间和期后火山喷发作用的特征和地幔源区性质及其时空演化、地幔柱与洋脊相互作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证据。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8)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天休热液区附近水体热液异常特征
- DOI:--
- 发表时间:2015
- 期刊:矿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蒋紫靖;韩喜球;王叶剑
- 通讯作者:王叶剑
西南印度洋脊玉皇山热液区的发现及其热液成矿作用特征
- DOI:--
- 发表时间:2015
- 期刊:矿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韩喜球;王叶剑;邱中炎
- 通讯作者:邱中炎
西南印度洋49°~56°E洋脊段的热液羽状流:来自深水中的氦同位素异常证据
- DOI:--
- 发表时间:2014
-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 影响因子:--
- 作者:卢映钰;韩喜球;王叶剑;邱中炎
- 通讯作者:邱中炎
西南印度洋中脊45.3°~56°E蚀变玄武岩地球化学
- DOI:--
- 发表时间:2015
- 期刊:矿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裘碧波;韩喜球
- 通讯作者:韩喜球
洋中脊超镁铁岩型热液区的微量元素富集特征: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微区分析
- DOI:--
- 发表时间:2015
- 期刊:矿物学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王叶剑;韩喜球;Sven Petersen
- 通讯作者:Sven Peterse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南海东沙东北冷泉流体的来源和性质:来自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的证据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科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韩喜球;杨克红;黄永样
- 通讯作者:黄永样
东南印度洋中脊地质构造特征及研究进展
- DOI:--
- 发表时间:2019
- 期刊:科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作者:余星;韩喜球;唐立梅;刘吉强;张平萍
- 通讯作者:张平萍
北极圈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粘土矿物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 27(3) 25-36.
- 影响因子:--
- 作者:邱中炎;沈忠悦;韩喜球
- 通讯作者:韩喜球
南海东北部海底沉积物波的形态、粒度特征及物源、成因机制分析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 影响因子:--
- 作者:丁巍伟;李家彪;韩喜球;黎明碧;Erwin Suess
- 通讯作者:Erwin Suess
南海粘土矿物的组合特征及其环境
- DOI:--
- 发表时间:--
- 期刊:海洋学研究 2008 待刊
- 影响因子:--
- 作者:邱中炎;沈忠悦;韩喜球;陈建芳
- 通讯作者:陈建芳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item.factor || "--" }}
- 作者:{{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item.author }}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摘要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请为本次AI项目解读的内容对您的实用性打分
非常不实用
非常实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您认为此功能如何分析更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填写您的反馈:
韩喜球的其他基金
海底热液区硫化物的微生物氧化作用:过程、机制及其对海洋硫循环的贡献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2019
- 资助金额:290 万元
- 项目类别:重大研究计划
南海冷泉区原白云石的形成及其与硫酸盐还原菌胞外聚合物的关系研究
- 批准号:40976040
- 批准年份:2009
- 资助金额:50.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冷泉碳酸盐岩记录:南海甲烷的源与汇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 批准号:40476050
- 批准年份:2004
- 资助金额:35.0 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大洋锰结核的纹层韵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 批准号:40106005
- 批准年份:2001
- 资助金额:22.0 万元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item.project_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