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南部18-16亿年岩浆-沉积序列及其对构造环境和古/中元古代界线的制约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630211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 资助金额:
    29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210.前寒武纪地质学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6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7-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The Paleo-Mesoproterozoic boundary is marked by the ending of the Lvliang Movement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at 1.8 Ga, whereas is represented by the large-scale deposition of stable sedimentary cover at 1.6 Ga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Why is there such a difference? Were there any major geological events from the formation of crystalline base to the deposition of stable sedimentary cover in the NCC that can be compared globally? New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deposition of the Changcheng System of the Jixian Section started from ~1.7 Ga. The southern NCC, on the other hand, developed complete volcanic-sedimentary series of the Changcheng System from 1.8 Ga: the Hangaoshan Group, the Xiaoliangling Formation and the Xiong’er Group, and the overlying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carbonatite sedimentary formation, together with abundant igneous rocks including mafic dike swarms, and granitic rocks. This proposed project will investigate the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igneous and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using systematic petrology, elemental and isotopic geochemistry and high-precision geochronology studies to recover the magmatic and sedimentary records of the southern NCC from 1.8 Ga to1.6 Ga.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such records with those in the northern NCC and other cratons in the world,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investigate the tectonic transi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coupling of deep magmatism and surface sedimentary responses, and to provide necessary constraints on the Paleo-Mesoproterozoic boundary and the division of related strata in the NCC.
古/中元古代界线,在华北克拉通是以18亿年吕梁运动的结束为标志,而在国际地质年表上则以16亿年盖层沉积的大规模发育为界线。认识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华北克拉通由结晶基底的固结到盖层发育期间经历了哪些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地质事件?新的资料证实,蓟县剖面长城系的起始沉积年龄约17亿年,而华北南部分布有完整的、始于18亿年的长城系地层,即:汉高山群、小两岭组和熊耳群火山-沉积岩系及覆盖其上的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同时还发育有多期次的基性岩墙和花岗质岩石。本项目以华北南部18~16亿年的岩浆事件和沉积序列的成因及其构造环境为切入点,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工作,精确构建岩浆-沉积作用的时空格架,并与华北其它地区及全球典型克拉通进行对比;根据深部岩浆作用和浅表沉积响应的耦合关系,解析构造体制转折过程,为确定古/中元古代界线、建立具有国际对比意义的相关地层划分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结项摘要

古/中元古代界线,在华北克拉通以18亿年吕梁运动结束为标志,而在国际地质年表上则以16亿年盖层沉积的大规模发育为界线。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对18~16亿年重大地质事件的理解。华北南部分布有完整的、始于18亿年的长城系地层,本项目以华北南部18~16亿年岩浆-沉积事件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以下进展:(1)熊耳期岩浆作用的形成时限为1.78~1.76 Ga,而不是先前普遍接受的1.80~1.75 Ga,解析了熊耳期岩浆作用的源区性质和多源、多期次岩浆作用所经历的复杂深部过程;(2)A型花岗质岩石形成于~1.80 Ga、~1.60 Ga和~1.53 Ga,三期岩浆作用依次形成于碰撞后伸展、裂解初期和裂解持续发育阶段,指示构造体制在~1.80 Ga发生转折;(3)厘定了一些关键层位的沉积时代,大古石组形成于~1.79 Ga,高山河群归属长城系,官道口群归属蓟县系,洛峪口组进一步限定为1.63~1.60Ga,白术沟组形成于~1.33 Ga,归属待建系;(4)中元古代关键层位黑色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机质含量变化以及Mo、Li、Os 同位素地球化学等表明,~1.65 Ga 潮间带静水已为氧化环境,为稍后出现的大型多细胞生物提供持续含氧的发育环境,但具有较高的大气氧水平的~1.4 Ga期间,气候短时间内急剧变化使营养物质供应不稳定,延滞了生命演化;(5)云梦山组与串岭沟铁岩共同指示一次脉冲式增氧事件,大气氧浓度达到1~10% PAL水平,微需氧铁氧化菌的代谢作用可能是中元古代早期地球表生环境中Fe(Ⅱ)氧化的主要机制;(6)分析了熊耳裂谷系三个地层小区之间及与蓟县剖面的对比关系,高山河群、汝阳-洛峪群和马鞍山组可与蓟县标准剖面长城系对比,官道口群、黄连垛组可与蓟县群对比,白术沟组与下马岭组对比;(7)通过分析华北南缘熊耳裂谷盆地内沉积地层的沉积相,构建了华北南缘中元古代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总结了盆地演化特征。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本项目最终从岩浆事件、沉积序列、盆地演化、构造体制转折以及全球超大陆演化等方面共同讨论了古/中元古代界线的划分方案,多项证据表明古/中元古代界线应划分在~1800 Ma。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7)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The Yunmengshan iron formation at the end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era
古元古代末云蒙山铁矿组
  • DOI:
    10.1016/j.clay.2020.105888
  • 发表时间:
    2020-12
  • 期刊:
    Applied Clay Science
  • 影响因子:
    5.6
  • 作者:
    Qiu Yifan;Zhao Taiping;Li Yiliang
  • 通讯作者:
    Li Yiliang
Towards resolving the 'jigsaw puzzle' and age-fossil inconsistency within East Gondwana
解决东冈瓦纳大陆内的“拼图”和年龄化石不一致问题
  • DOI:
    10.1016/j.precamres.2020.105775
  • 发表时间:
    2020
  • 期刊:
    Precambrian Research
  • 影响因子:
    3.8
  • 作者:
    Lan Zhongwu;Zhang Shujing;Li Xian-Hua;P;ey S. K.;Sharma Mukund;Shukla Yogmaya;Ahmad Shamim;Sarkar Subir;Zhai Mingguo
  • 通讯作者:
    Zhai Mingguo
华北、华南、塔里木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岩的特征及其地质对比意义
  • DOI:
    10.18654/1000-0569/2020.08.02
  • 发表时间:
    2020-08
  • 期刊:
    岩石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耿元生;旷红伟;杜利林;柳永清
  • 通讯作者:
    柳永清
Application of in situ U-Pb carbonate geochronology to Stenian-Tonian successions of North China
原位U-Pb碳酸盐年代学在华北斯丹阶-托阶地层中的应用
  • DOI:
    10.1016/j.precamres.2021.106551
  • 发表时间:
    2022-03
  • 期刊:
    Precambrian Research
  • 影响因子:
    3.8
  • 作者:
    Lan Zhongwu;Roberts Nick M.W.;Zhou Ying;Zhang Shujiang;Li Zhensheng;Zhao Taiping
  • 通讯作者:
    Zhao Taiping
贺兰山中段古元古代黄旗口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 DOI:
    10.18654/1000-0569/2019.08.04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岩石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庞岚尹;高昕宇;孙乾迎;胡波;赵太平
  • 通讯作者:
    赵太平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河南王坪西沟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和矿床成因类型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岩石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姚军明;赵太平;魏庆国;原振雷
  • 通讯作者:
    原振雷
华北克拉通大红峪组高钾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成因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矿物岩石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赵太平;胡俊良;徐勇航;陈伟
  • 通讯作者:
    陈伟
华北克拉通南部古元古界熊耳群大古石组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地质论评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玉修;赵太平;陈伟;徐勇航
  • 通讯作者:
    徐勇航
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宙大庙Fe-Ti-P矿床的挥发份组成和C-H-O同位素研究
  • DOI:
    --
  • 发表时间:
    2011
  • 期刊: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 影响因子:
    1.8
  • 作者:
    邢长明;陈伟;王焰;赵太平;XING ChangMing1,2,CHEN Wei3,WANG ChristinaYan1
  • 通讯作者:
    XING ChangMing1,2,CHEN Wei3,WANG ChristinaYan1
华北陆块南部古元古代熊耳群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沉积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胡俊良;徐勇航;陈伟;赵太平
  • 通讯作者:
    赵太平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赵太平的其他基金

岩浆-热液矿床中稀散元素铟的超常富集机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272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岩浆-热液矿床中稀散元素铟的超常富集机制
  • 批准号:
    42230807
  • 批准年份:
    2022
  • 资助金额:
    272.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关键金属重大研究计划科普宣传与公共服务
  • 批准号:
    92162320
  • 批准年份:
    2021
  • 资助金额:
    100 万元
  • 项目类别: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贫锡岩浆-热液矿床中铟的赋存状态与富集机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64 万元
  • 项目类别:
华北南缘古元古代早期铁沉积与富集的地质地球化学制约
  • 批准号:
    41573041
  • 批准年份:
    2015
  • 资助金额:
    7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华北南缘中生代花岗岩源区和钼超常富集机制研究:以鱼池岭和东沟超大型钼矿床为例
  • 批准号:
    41373046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9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河北大庙岩体型斜长岩中Fe-Ti-P矿床的微区矿物学研究
  • 批准号:
    41072063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5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脊火成岩的铂族元素与铼-锇同位素研究
  • 批准号:
    40873020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5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华北陆块南部中元古代火山岩的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研究
  • 批准号:
    40672058
  • 批准年份:
    2006
  • 资助金额:
    3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华北陆块元古宙(1.80-1.75 Ga)基性岩墙群成因研究
  • 批准号:
    40473018
  • 批准年份:
    2004
  • 资助金额:
    3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