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氢键自组装铱配合物电致磷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21072139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36.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B0112.功能分子/材料的合成
  • 结题年份:
    2013
  • 批准年份:
    2010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1-01-01 至2013-12-31

项目摘要

与小分子磷光材料相比,电致磷光聚合物可以有效避免相分离,并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因而近年来倍受关注。但是现有的电致磷光聚合物材料的纯度及结构规整性难以保证,且蓝色磷光材料稀缺,导致器件的性能较差。本研究工作拟在电致磷光材料的分子结构中引入多重氢键自组装体系,构建具有主客体结构的新型氢键自组装聚集体铱配合物电致磷光材料。通过选择具有合适共轭度和能级结构的主客体单元,载流子传输单元,以及具有合适结合常数的多重氢键自组装体系,可实现主客体间的有效能量转移、降低磷光客体单元的浓度猝灭和三线态激子湮灭、改善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特性、提高功能膜的有序程度。有望获得一类结构新颖的电致磷光材料,其兼具小分子材料纯度高、结构明确和聚合物材料主客体分散均匀、加工性好等优点。此项目的完成在研究分子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关系,探索有机电致磷光器件中的能量转移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结项摘要

与真空蒸镀器件相比,溶液加工器件由于能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倍受关注。但电致磷光聚合物材料的纯度及批次重现性难于保证,而小分子掺杂体系则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相分离的问题。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工作,我们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铱配合物磷光客体材料。得到了具有良好成膜性、热稳定性的适于溶液加工的高性能电致磷光材料,并发现向配体的合适部位引入苯基取代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获得了最大电流效率为17.2 cdA-1,最大亮度为28270 cdm-2的电致磷光器件,为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单层溶液加工橙光器件。首次发现中性铱配合物在微晶状态下可作为高性能氧气传感器,获得了对氧气表现出高猝灭效率(0.87)及线性SV响应的传感器分子,并发现这类配合物的氧猝灭效率与其晶体中的空腔比例及通道大小并不呈现正相关。成功地获得了具有不同结合常数、发光客体单元、主体单元的五种氢键自组装电致发光材料,其中三种为电致荧光材料,两种为电致磷光材料。与不带有自组装体系的小分子对照物相比,目标组装体系的固体发光效率、成膜性、热稳定性等均有显著改善,电致发光性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以具有“主/客体”结构的四重氢键自组装红光磷光材料为发光材料的全溶液加工双层器件,在其掺杂浓度为40 wt%时,器件的启亮电压为5.3 V,最大亮度可达6300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7.0 cdA-1,是很有前景的新型电致磷光材料。其发光性能比基于小分子磷光材料的对照器件有显著改善(6.8 V,4040 cdm-2,4.30 cdA-1),表明将多重氢键自组装体系引入至电致磷光材料的分子结构中,可在改善发色团的浓度猝灭和三重态-三重态湮灭问题的同时,提高材料的溶液加工性能和功能膜的有序程度,并能实现主体与客体单元间的有效能量传递。由于超分子聚集体不存在结构缺陷,易于提纯,且可通过组装体有效地“铆定”客体发光单元而降低相分离,可克服聚合物和小分子发光材料的缺点,因此是一类有前景的电致发光材料。上述工作对于理解材料的分子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内在联系,探索高性能的电致磷光材料及氧气传感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2)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12)
专利数量(0)
Novel conjugated polymers with planar backbone bearing acenaphtho[1,2-b]quinoxaline acceptor subunit for polymer solar cells
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带有苊并[1,2-b]喹喔啉受体亚基的新型共轭聚合物
  • DOI:
    10.1016/j.synthmet.2013.04.024
  • 发表时间:
    2013-07
  • 期刊:
    Synthetic Metals
  • 影响因子:
    4.4
  • 作者:
    Zhang, Zhanyuan;Peng, Qing;Yang, Daobin;Chen, Yunqing;Huang, Yan;Pu, Xuemei;Lu, Zhiyun;Jiang, Qing;Liu, Yu
  • 通讯作者:
    Liu, Yu
Highly efficient orange and r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iridium(III) complexes bearing benzothiazole cyclometallate ligands as emitters
以带有苯并噻唑环金属盐配体的铱(III)配合物作为发射极的高效橙色和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
  • DOI:
    10.1016/j.tsf.2012.11.029
  • 发表时间:
    2012-12
  • 期刊:
    Thin Solid Films
  • 影响因子:
    2.1
  • 作者:
    Li, Ming;Wang, Qi;Dai, Jun;Lu, Zhi-yun;Huang, Yan;Yu, Jun-sheng;Luo, Shuai;Su, Shi-Jian
  • 通讯作者:
    Su, Shi-Jian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blue sextuple-hydrogen-bond self-assembly molecular duplexes bearing 4-phenoxy-1,8-naphthalimide moieties
带有4-苯氧基-1,8-萘酰亚胺部分的蓝色六重氢键自组装分子双链体的合成和发光性能
  • DOI:
    10.1016/j.optmat.2012.03.022
  • 发表时间:
    2012-07
  • 期刊:
    Optical Materials
  • 影响因子:
    3.9
  • 作者:
    Liu, Jingjing;Li, Yanhu;Wang, Yi;Sun, Huiqin;Lu, Zhiyun;Wu, Hongbin;Peng, Junbiao;Huang, Yan
  • 通讯作者:
    Huang, Yan
An efficient guest/host fluorescent energy transfer pair based on the naphthalimide skelet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eavily-doped r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基于萘酰亚胺骨架的高效客体/主体荧光能量转移对及其在重掺杂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 DOI:
    10.1016/j.dyepig.2013.08.021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Dyes and Pigments
  • 影响因子:
    4.5
  • 作者:
    Yunqing Chen;Yan Huang;Xuemei Pu;Junsheng Yu
  • 通讯作者:
    Junsheng Yu
High-efficiency and heavily dop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 quench-resistant red iridium complex
基于耐淬灭红色铱配合物的高效重掺杂有机发光器件
  • DOI:
    10.1016/j.jlumin.2012.06.034
  • 发表时间:
    2013-02
  • 期刊: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 影响因子:
    3.6
  • 作者:
    Wang, Qi;Yu, Junsheng;Zhao, Juan;Wang, Jun;Li, Ming;Lu, Zhiyun
  • 通讯作者:
    Lu, Zhiyun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有机小分子电致红色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材料导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庞学海;谢明贵;刘景景;卢志云
  • 通讯作者:
    卢志云
含典型氟-氢邻近与远程耦合的混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示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大学化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黄艳;吴江林;庞振国;卢志云
  • 通讯作者:
    卢志云
聚方酸太阳电池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高分子学报 ACTA POLYMERICA SINICA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卢志云
  • 通讯作者:
    卢志云
方酸菁分子中烷基取代基碳链长度对光伏器件活性层形貌的影响
  • DOI:
    10.1360/n972015-00731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科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罗骞;朱友勤;杨道宾;赵谡玲;卢志云;黄艳
  • 通讯作者:
    黄艳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卢志云的其他基金

新型颜色可调谐的纯有机单组分聚合物超长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 批准号:
  • 批准年份:
    2020
  • 资助金额:
    63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以“RISC为主,TTA为辅"的新机制高效利用三线态激子的深蓝光OLED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 批准号:
    21672156
  • 批准年份:
    2016
  • 资助金额:
    6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基于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的新型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 批准号:
    21372168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8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新型电致磷光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
  • 批准号:
    20872103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3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氢键自组装超分子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 批准号:
    20672076
  • 批准年份:
    2006
  • 资助金额:
    35.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非共价键自组装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批准号:
    20102004
  • 批准年份:
    2001
  • 资助金额:
    19.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