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基金基金详情
从RA信号途径探讨电针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
结题报告
批准号:
30901935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负责人:
陶静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3118.中医针灸学
结题年份:
2012
批准年份:
2009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俞征宙、江敏、洪江从、韩平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缺血中风是当前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针灸对缺血中风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以电针作为干预措施,通过神经功能评估观察动物的神经功能症状,通过光镜下观察其脑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电针干预后MCAO大鼠模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迁移情况,初步阐明维甲酸(Retinoic Acid,RA)信号在MCAO模型大鼠脑内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区GFAP阳性干细胞分化迁移的调控中的作用,探讨电针治疗脑梗死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作用途径,为电针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英文摘要
方法:将28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通过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MCAO),使用Homecage Scan监测系统观察大鼠神经功能变化,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情况,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Raldh1、2各亚型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⑴神经功能及脑梗塞体积的变化:针刺组在术后第7、14天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28天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⑵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情况:缺血再灌注后第1天,室管膜下区Brdu+细胞开始增加,第7天明显增多,达到峰值,14天后逐渐减少,至28天接近正常水平;针刺组第7、14天Brdu较相同时段模型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8天两组间Brdu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梗死灶周BrdU+/GFAP+细胞数在第7天开始增加,第14天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减少,纹状体区BrdU+/NeuN+细胞数在第7天开始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BrdU+/NeuN+细胞数逐渐增多,两组间在各观测时间点BrdU+/GFAP+、BrdU+/NeuN+细胞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⑶RA蛋白及RA mRNA的表达:模型组及针刺组Raldh1mRNA、Raldh2 mRNA的表达在术后第7天升高,第14天达到高峰,之后表达减少,至第28天趋于正常;针刺组、模型组第1、28天Raldh1mRNA、Raldh2 mRNA的表达同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针刺组、模型组第7、14天Raldh1mRNA、Raldh 2 mRNA的表达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第7、14天的Raldh1mRNA、Raldh2 mRNA的表达同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aldh1、Raldh2蛋白的表达模式与Raldh1mRNA、Raldh2 mRNA的表达模式类似。结论:电针能改善脑梗塞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塞体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RA的表达有关。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电针调控lncRNAs促进AD早期海马DG区未成熟颗粒新生及其可塑性的机制研究
  • 批准号:
    82274625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52万元
  • 批准年份:
    2022
  • 负责人:
    陶静
  • 依托单位:
基于基底前脑-海马DG环路探讨早期电针对AD事物辨别障碍的作用及机制
  • 批准号:
    81873353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2.0万元
  • 批准年份:
    2018
  • 负责人:
    陶静
  • 依托单位:
基于Notch信号通路MicroRNA调控探讨电针对MCAO大鼠内源性NSCs增殖分化的研究
  • 批准号:
    81373778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73.0万元
  • 批准年份:
    2013
  • 负责人:
    陶静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