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固态发酵脱皮机制的研究
批准号:
31160339
项目类别: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50.0 万元
负责人:
李从发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C2003.食品微生物学
结题年份:
2015
批准年份:
201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刘四新、陈文学、胡晓苹、刘艳、陈婷、李文辉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白胡椒是我国最重要的胡椒加工产品,脱皮是其加工的关键工序。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传统浸渍法脱皮。由于自然浸渍环境下菌相复杂,生产周期长,产品往往带有明显臭味,严重影响了产品品质,限制了我国白胡椒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制约了我国胡椒产业的健康发展。本项目首先以纯酶制剂进行脱皮试验,研究脱皮过程与各种酶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动态监测酶解过程中各种酶活性、主要水解产物的生成,与脱皮率、脱皮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脱皮关键酶及与相关酶之间的协同作用规律,为筛选高效脱皮菌株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比研究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脱皮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异味成分特别是臭味成分的变化,阐明胡椒脱皮过程中臭味成分的累积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固态发酵脱皮过程的影响因素、控制臭味生成的方法,为建立胡椒固态发酵高效脱皮、生产优质白胡椒的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英文摘要
传统浸渍法生产白胡椒周期长,产品异味明显,制约了我国胡椒产业的发展。本项目研究了固态发酵脱皮过程的影响因素、脱皮机制和臭味成分累积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鲜胡椒经pH3柠檬酸溶液50℃浸泡20min,再经15.0mL/L乙烯利催熟1-2h后,固态发酵60h,脱皮率100%,所得白胡椒气味纯正,其正-丁酸含量仅为自然浸渍法的0.42%。胡椒碱为4.97g/100g、挥发油6.7mL/100g、不挥发性乙醚萃取物为7.762g/100g,均高于市售白胡椒。.2、在胡椒固态发酵过程中,聚半乳糖醛酸酶活力最高,在发酵48h时为1785.67U/mL;果胶酯酶活力36h时最大,为1445.62 U/mL;纤维素酶活力48h时最大,为1330.17 U/mL;木聚糖酶活力60h时最大,为535.17 U/mL;未检测到果胶裂解酶活力。此外,采用几种较高纯度的酶制剂单独和组合进行脱皮试验,进一步证实固态发酵过程中聚半乳糖醛酸酶起主要作用,其次是果胶酯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3、固态发酵后鲜胡椒果皮中果胶脱除率最高,达58.4%;木质素次之,为7.17%。进一步分析果胶的降解情况发现,固态发酵28 h前,酶对半乳糖醛酸的作用非常明显,并且该酶的高活力集中在发酵开始后的28 h。在28h 后果胶中阿拉伯糖和半乳糖开始在支链上降解,木糖含量在发酵12 h后开始下降。另外,发酵过程中主链半乳糖醛酸残基受到明显破坏,但是,甲酯化度和乙酰化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4、在固态发酵脱皮过程中,接种的Aspergillus_niger始终占真菌总含量的90%以上;对于细菌, Pseudomonas、Tatumella、Pantoea、Acinetobacter、Lactococcus、Stenotrophomonas和Enterobacter占细菌含量95%以上,而Pseudomonas含量最高,占总细菌量26.8%。同时,Stenotrophomonas、Sphingobacterium、Chryseobacterium和Achromobacter含量随着发酵进行显著升高。而传统浸渍法脱皮过程中,乙酰木聚糖酯酶(COG3458)和果胶酯酶(COG4677)显著上升, Selenomonas和Prevotella是引起脱皮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DOI:--
发表时间:2014
期刊:食品与机械
影响因子:--
作者:李影;刘四新;李从发;王梦杰
通讯作者:王梦杰
DOI:--
发表时间:2012
期刊:热带农业工程
影响因子:--
作者:赖晓霞;刘四新;何晓磊;李从发
通讯作者:李从发
醋杆菌AN02代谢诺丽果异味成分己酸和辛酸的机制研究
- 批准号:32160559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36万元
- 批准年份:2021
- 负责人:李从发
- 依托单位:
诺丽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解析及关键菌株对主要活性成分形成的影响
- 批准号:31760456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38.0万元
- 批准年份:2017
- 负责人:李从发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item.name}}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