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基金基金详情
生物适应持续变化环境的基因组机制及物种形成新理论研究
结题报告
批准号:
91331202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资助金额:
370.0 万元
负责人:
施苏华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C0202.植物系统发生与进化
结题年份:
2017
批准年份:
2013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Kai Zeng、张添元、何子文、黎新年、杨明、郭无瑕、杨宇晨、陈咏梅、侯岩松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生物对持续变化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题。以世界潮间带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印度-西太平洋(IWP)地区的木本植物红树为研究对象,在已测定和获得了的3种代表红树植物全基因组序列和已有的群体基因组学理论研究平台的良好基础上,采用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群体基因组重测序方法,结合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在包含3种经典地理模式(异域、邻域和同域式物种形成)的特殊研究系统中,从全基因组的角度解析生物对持续变化的环境适应的基因组机制,揭示IWP地区潮间带物种多样性极高的历史和进化原因;在此基础上和以该地区红树植物为观测系统,提出、建立和检验生物适应变化的环境的物种形成新理论模型。这一研究将对从全基因组层面全面认识生物在自然界持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适应和演化模式与机制提供有价值的重要理论方法与实证。
英文摘要
Adaptation to continuously changing environments is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s and also the most difficult issues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In this study, we will use mangroves as a study system from the Indo-West Pacific (IWP) region, where biodiversity is the richest in global intertidal zones. Based on the available whole genome sequences of three typic mangrove species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data, we shall use next-generation highthroughout re-sequencing and population genomics analysis approaches, combining with math model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in special research systems including three classical geographical patterns (allopatric, sympatric, parapatric speciation), to study the genomic mechanisms of adaption of these important intertidal species to continuously changing environments, and reveal historical and evolutionary causes why there is an extremely high biodiversity of species in the intertidal zones of the IWP region. With the observation system of mangrove population genetic patterns in genomic level in this region, we will raise, construct and test new theoretical models of speciation mechanisms of adaptation to continuously changing environments. 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valuable and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examples in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organisms to survive, adapt and evolve in continuously changing environments.
生物适应持续变化环境以及物种形成的机制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我们聚焦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红树植物,首次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植物高质量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基于这些大数据分析,估算出红树族植物祖先在约5000-7000万年前发生了全基因组复制,随后进入海岸潮间带成为红树。发现分属不同类群的红树趋同地表现出罕见的氨基酸使用模式和基因组转座子缩减等可能帮助红树适应潮间带环境的基因组学特征。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发现白骨壤三个变种间的遗传分化与生态适应相关,红树属下近缘物种红茄苳和红海榄在基因流存在的条件下存在基因组岛的特征,而杯萼海桑群体间存在与海平面波动相关的遗传分化和混合。我们提出“隔离-混合-隔离”(MIM)物种形成机制在马六甲海峡和托雷斯海峡都起到很强的作用。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首次从理论上指出仅依靠基因组数据无法解答“物种形成过程是否存在基因流”的重要问题,包括生殖隔离基因检测或者地理屏障确定等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沿海岸带线性分布的红树很适于用作物种形成研究的模式生物。我们的这些原创性成果,阐释了红树植物适应潮间带环境的基因组机制,为研究间断基因流下的物种形成理论提供了实例和数据支撑。从理论上初步建立了包含异域、邻域和同域三种模式在内的MIM物种形成新模式。研究成果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 Molecular Ecology,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等本领域权威期刊(共22篇SCI论文)。建立的涵盖了全基因组,群体重测序基因组,转录组和Sanger测序等的红树植物数据库为国际同行进行红树林保护研究提供了基础,也推动了红树植物逐渐成为研究物种形成的模式生物。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Pronounce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recent secondary contact in the mangrove tree Lumnitzera racemosa revealed by population genomic analyses.
群体基因组分析揭示了红树林 Lumnitzera racemosa 中明显的遗传分化和最近的二次接触
DOI:10.1038/srep29486
发表时间:2016-07-06
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影响因子:4.6
作者:Li J;Yang Y;Chen Q;Fang L;He Z;Guo W;Qiao S;Wang Z;Guo M;Zhong C;Zhou R;Shi S
通讯作者:Shi S
Differing phylogeographic patterns within the Indo-West Pacific mangrove genus Xylocarpus (Meliaceae)
印度-西太平洋红树林木果属(楝科)内不同的系统发育地理学模式
DOI:10.1111/jbi.13151
发表时间:2018-03-01
期刊:JOURNAL OF BIOGEOGRAPHY
影响因子:3.9
作者:Guo, Zixiao;Guo, Wuxia;Huang, Yelin
通讯作者:Huang, Yelin
De Novo Assembly of Coding Sequences of the Mangrove Palm (Nypa fruticans) Using RNA-Seq and Discovery of Whole-Genome Duplications in the Ancestor of Palms.
使用RNA-Seq从头组装红树林棕榈(Nypa fruticans)编码序列并发现棕榈祖先的全基因组重复
DOI:10.1371/journal.pone.0145385
发表时间:2015
期刊:PloS one
影响因子:3.7
作者:He Z;Zhang Z;Guo W;Zhang Y;Zhou R;Shi S
通讯作者:Shi S
Transcript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phylogeny and 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mangrove fern genus Acrostichum.
转录组分析为红树蕨属 Acrostichum 的系统发育和适应性进化提供了见解
DOI:10.1038/srep35634
发表时间:2016-10-26
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影响因子:4.6
作者:Zhang Z;He Z;Xu S;Li X;Guo W;Yang Y;Zhong C;Zhou R;Shi S
通讯作者:Shi S
Genetic diversity,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genetic relatedness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populations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Poaceae, Chloridoideae)
互花米草(禾本科、氯化草亚科)本土与外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遗传相关性
DOI:10.1007/s10750-014-2117-9
发表时间:2015-02-01
期刊:HYDROBIOLOGIA
影响因子:2.6
作者:Guo, W.;Qiao, S.;Huang, Y.
通讯作者:Huang, Y.
海陆交界面木本植物杂交与物种形成的全基因组水平调控机制
  • 批准号:
    32330005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 资助金额:
    229万元
  • 批准年份:
    2023
  • 负责人:
    施苏华
  • 依托单位:
红树多物种趋同适应性进化的基因组机制研究
  • 批准号:
    31830005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 资助金额:
    290.0万元
  • 批准年份:
    2018
  • 负责人:
    施苏华
  • 依托单位:
红树植物在潮间带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演化过程与机制
  • 批准号:
    41130208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 资助金额:
    310.0万元
  • 批准年份:
    2011
  • 负责人:
    施苏华
  • 依托单位:
半红树植物黄槿的生态与地理格局及其适应性分化的基因组学机制
  • 批准号:
    40976081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51.0万元
  • 批准年份:
    2009
  • 负责人:
    施苏华
  • 依托单位:
海岸潮间带环境下红树植物的适应与基因组水平的物种形成机制
  • 批准号:
    30730008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 资助金额:
    170.0万元
  • 批准年份:
    2007
  • 负责人:
    施苏华
  • 依托单位:
海桑物种形成的分子机制
  • 批准号:
    30470119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25.0万元
  • 批准年份:
    2004
  • 负责人:
    施苏华
  • 依托单位:
红树植物适应性进化的模式与机制
  • 批准号:
    30230030
  •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 资助金额:
    150.0万元
  • 批准年份:
    2002
  • 负责人:
    施苏华
  • 依托单位:
广义千屈菜科及其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
  • 批准号:
    30070053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23.0万元
  • 批准年份:
    2000
  • 负责人:
    施苏华
  • 依托单位:
金缕梅科matKDNA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研究
  • 批准号:
    39770057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12.0万元
  • 批准年份:
    1997
  • 负责人:
    施苏华
  • 依托单位:
金缕梅科(广义)及其近缘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批准号:
    39570052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10.0万元
  • 批准年份:
    1995
  • 负责人:
    施苏华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