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土壤丁烷氧化菌群落组成及其分子探针的研究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31270533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1.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C0305.群落生态学
  • 结题年份:
    2016
  • 批准年份:
    2012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3-01-01 至2016-12-31

项目摘要

An effective method of prospecting for new reservoir of gas and petroleum is becoming a pressing and important task, along with the sharp increase of oil and gas consuming. Related research showed butane was the most specific one among C1-C4 light hydrocarbons, for it is impacted by human at the lowest level and come from oil and gas field only. However, neither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 of buane oxidation bacteria nor butane monooxygenase gene was greatly reported in research papers till now.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five representative oil and gas field soil sampl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ze 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butane degradation bacteria,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wo analytical methods (Stable isotope probe and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y). Meanwhile, we will clone the butane monooxygenase gene (bmoX) sequence to get molecular probes for detecting butane oxidation bacteria. Experiment results will lay a foundation for indic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il and gas field distribution and butane oxidation bacteria community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 molecular chip will also be designed as used for detect bmoX gene in the same sample. This research could lay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ial prospecting technology of oil and gas.
随着全球石油、天然气消耗的急剧增加,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工作,建立快速、有效、灵敏的新型油气勘探技术以寻找新的油气资源成为当务之急。研究表明C1-C4轻烃气体中,丁烷受人为影响较少且主要来源于油气藏,采用丁烷氧化菌作为研究对象对油气渗漏最有指示性。但目前对油气田土壤丁烷氧化菌群落特征的研究及丁烷单加氧酶基因的了解基本处于空白。本研究拟以5个代表性陆地油气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13C标记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油气田土壤丁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以明确油气藏与丁烷氧化菌群落组成的关系;同时克隆已分离菌株丁烷单加氧酶bmoX基因保守序列,通过比对分析确定可用于检测丁烷氧化菌的分子探针。预期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揭示油气田土壤中与丁烷氧化直接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并从丁烷氧化菌出发,探索设计可用于针对油气田土壤基因芯片的分子探针,为发展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结项摘要

研究油气藏轻烃微渗漏环境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及轻烃氧化相关功能基因的组成特征, 能为微生物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生物指标。C1 ~ C4轻烃中丁烷主要来源于油气藏,表层土壤中丁烷氧化菌的异常富集对油气藏的指示更具有特异性。本研究采集了我国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陆地油田及1个陆地气田土壤样品, 在系统分析了其理化性质的基础上,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结合DNA-SIP技术分析了油气藏环境中细菌群落特征及丁烷氧化菌的群落组成。通过构建克隆文库研究了油气田环境中轻烃降解基因bmoX和SDIMO基因的多样性特征。以获得的bmoX基因探索开发了轻烃氧化菌检测的分子探针。获得如下结果:1. 轻烃微渗漏环境油气田样品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理化因子影响, 地理位置及石油烃含量影响不大。油气田样品的细菌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样品,这一特征具有作为微生物油气勘探辅助指标的潜力。2. 油气田样品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样品, 其中γ-变形菌纲为最优势类群。在属水平上, 油气田样品显著富集了Mycobacterium以及Nocardia, Pseudonocardia, Iamia等属的细菌在大部分油气田样品中也明显富集。3.以DNA-SIP技术对普光气田样品中丁烷氧化菌组成的研究表明,气田样品中Nocardioides和Pseudonocardia可以利用13C-丁烷;对照样品中Mycobacterium和Nocardioides被13C标记。表明Mycobacterium与Pseudonocardia可作为油气藏比较“普适”的指示菌, 而Nocardioides可应用于某些特定区域的油气藏指示菌。4. 油气田样品中bmoX和SDIMO基因多样性高于对照样品,而且经丁烷富集后与Mycobacterium sp. TY-6的PrmA相似的克隆大幅增加。5. 克隆获得了31条bmoX基因序列。以获得的bmoX基因设计获得12对可检测丁烷氧化菌的探针,经用丁烷氧化菌和普光气田土壤验证,初步获得油气田丁烷氧化菌检测的分子探针。研究结果拓展了对轻烃微渗漏环境中细菌群落结构及轻烃降解功能基因的进一步认识, 发现了可用作微生物油气勘探的潜在生物指标, 为建立和改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技术基础。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4)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3)
专利数量(0)
Identific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potential of two newly isolated hydrocarbon-degradating microorganisms
两种新分离的碳氢化合物降解微生物的鉴定和生物降解潜力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Journal o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 影响因子:
    --
  • 作者:
    Jin Shui Yang;Hong Li Yuan;Baozhen Li
  • 通讯作者:
    Baozhen Li
Syntrophic Interactions Within a Butane-Oxidizing Bacterial Consortium Isolated from Puguang Gas Field in China
中国普光气田分离出的丁烷氧化细菌群落内的互养相互作用
  • DOI:
    10.1007/s00248-016-0799-4
  • 发表时间:
    2016-06
  • 期刊:
    Microbial Ecology
  • 影响因子:
    3.6
  • 作者:
    Shen, Bin;Yang, Jin-shui;Wang, En-Tao;Yuan, Hong-Li
  • 通讯作者:
    Yuan, Hong-Li
Bacterial communities and their hydrocarbon bioremediation potential in the Bohai Sea, China
中国渤海的细菌群落及其碳氢化合物生物修复潜力
  • DOI:
    10.3354/meps11489
  • 发表时间:
    2015-10
  • 期刊:
    Mar Ecol Prog Ser
  • 影响因子:
    --
  • 作者:
    Nan Chen;Shuangqing Wang;Entao Wang;HongLi Yuan
  • 通讯作者:
    HongLi Yuan
Universal Indicators for Oil and Gas Prospecting Based on Bacterial Communities Shaped by Light-Hydrocarbon Microseepage in China
基于轻烃微渗漏形成的细菌群落的中国油气勘探通用指标
  • DOI:
    10.4014/jmb.1602.02045
  • 发表时间:
    2016-07-01
  • 期刊: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 影响因子:
    2.8
  • 作者:
    Deng, Chunping;Yu, Xuejian;Yuan, Hongli
  • 通讯作者:
    Yuan, Hongli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腐植酸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 DOI:
    10.19451/j.cnki.issn1671-9212.2018.02.002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腐植酸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张瑜;王若楠;邱小倩;刘亮;李宝珍;杨金水;袁红莉
  • 通讯作者:
    袁红莉
二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高COD木薯加工废水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工业水处理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宝珍;单超;杨金水;刘伟杰;袁红莉
  • 通讯作者:
    袁红莉
施用腐植酸对植物根际和内生微生物的影响
  • DOI:
    10.19451/j.cnki.issn1671-9212.2019.04.002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腐植酸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若楠;邱小倩;刘亮;杨金水;李宝珍;袁红莉
  • 通讯作者:
    袁红莉
微生物降解褐煤的酶学机理
  • DOI:
    --
  • 发表时间:
    --
  • 期刊:
    生物技术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风芹;袁红莉;陈文新
  • 通讯作者:
    陈文新
产油微藻Auxeno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UTEX 2341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性机理
  •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80984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微生物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杨金水;孔祥雪;李金玉;袁红莉
  • 通讯作者:
    袁红莉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袁红莉的其他基金

基于黄腐酸介导的大豆-根际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
  • 批准号:
    31770541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6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北京地区灰霾空气微生物特征及其与灰霾污染物相关性研究
  • 批准号:
    31470232
  • 批准年份:
    2014
  • 资助金额:
    8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的宏基因组学及聚磷菌多样性研究
  • 批准号:
    31070105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34.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水-沉积物界面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与磷循环
  • 批准号:
    30670071
  • 批准年份:
    2006
  • 资助金额:
    3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褐煤的微生物降解产物腐植酸的固氮活性研究
  • 批准号:
    30370040
  • 批准年份:
    2003
  • 资助金额:
    2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微生物降解褐煤产生黄腐酸的研究
  • 批准号:
    39800005
  • 批准年份:
    1998
  • 资助金额:
    11.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