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医理筋手法对家兔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动态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批准号:
30960521
项目类别: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24.0 万元
负责人:
马惠昇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3120.民族医学
结题年份:
2012
批准年份:
2009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张宏、穆静、王勇刚、时银英、曹彬、赵谦、魏冬梅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回族汤瓶八诊疗法的理筋手法治疗筋伤病颇具民族特色,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本研究以家兔自由落体挫伤模型为研究对象,选用回医治疗软组织损伤早期的捋筋、揉筋、擦筋三种理筋手法,采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从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三个层面,以组织形态学评分表、α-肌动蛋白、IGF-1、IGF-1mRNA及损伤肌细胞凋亡率等为指标,对软组织损伤自然恢复和理筋手法治疗效应进行动态研究。探索回医理筋手法对软组织损伤分期治疗的依据,以确定早、中、晚期的准确时间,使临床分期治疗原则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并通过观察回医理筋手法促进急性软组织损伤修复的动态治疗效应,探索软组织损伤恢复早期,何时实施手法治疗为最佳时间,为临床软组织损伤的及时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同时探索手法的机械刺激作用能否刺激机械生长因子IGF-1,进而激活肌卫星细胞完成促进软组织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
英文摘要
回医理筋手法是回族医学治疗筋伤的主要方法,以“轻、柔、透、巧”为特点,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对各类筋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各类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疗效显著,深得回族群众喜爱。然而,“回医理筋术”一直传承于民间,手法疗效机制不明确,且筋伤“三期”治疗时间界限模糊不清,尤其是早期治疗时间难以准确界定,筋伤早期何时开始治疗最佳成为争议焦点——治疗过早可能会加重损伤,治疗过迟可能会延误疗效。. 目的:本研究以自由落体挫伤骨骼肌模型兔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骨骼肌挫伤后自然恢复规律及回医理筋手法早期不同时间干预治疗效应及其机制。. 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1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24只、自然恢复组40只、手法干预组150只。手法干预组分别在模型损伤后1天、2天、3天、4天、5天开始进行理筋手法干预治疗,并依据首次治疗时间点的不同分为5组。干预手法选用回医治疗筋伤早期的捋筋、揉筋、擦筋三种理筋手法。动态观察周期为20天,动态观察点分别为损伤后1-5天、10天、15天、20天共8个时间点。实验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从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三个层面,以组织形态学评分表、损伤肌细胞凋亡率、肌动蛋白、IGF-1及IGF-1mRNA等为指标,分别对兔骨骼肌急性挫伤的自然恢复过程、回医理筋手法不同时间点的干预治疗效应及其机制进行动态研究。. 结果:理筋手法早期1-4天干预治疗组的骨骼肌修复情况较自然恢复组几乎无差异,但第5天干预治疗组的骨骼肌修复情况比自然恢复组显著提高,且第10、15、20天恢复程度逐渐增加,组织形态学评分较前4天干预组均有显著差异(P <0.05);第5天干预组损伤肌细胞凋亡率和肌动蛋白均比其他各组显著增高;理筋手法干预各组的IGF-1及IGF-1mRNA含量均比自然恢复组显著增加。. 结论:回医理筋手法对骨骼肌挫伤具有促进修复的作用,但损伤后1-4天不宜过早干预,第5天开始治疗是早期治疗的最佳时间点;回医理筋手法能够促进骨骼肌挫伤修复的机制是手法治疗能够有效增加损伤肌细胞凋亡率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而且能促进机械生长因子IGF-1及IGF-1mRNA表达增强,进而促进骨骼肌挫伤修复。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基于Wnt信号通路研究理筋手法对骨骼肌损伤的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重塑机制
- 批准号:82160944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32万元
- 批准年份:2021
- 负责人:马惠昇
- 依托单位:
基于肌细胞骨架重构信号通路研究回医理筋手法对兔骨骼肌静力性损伤修复的相关机制
- 批准号:81860892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31.0万元
- 批准年份:2018
- 负责人:马惠昇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