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腹地隐伏背斜构造的成因及对古南海的指示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91855101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 资助金额:
    73.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603.海洋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
  • 结题年份:
    2021
  • 批准年份:
    2018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9-01-01 至2021-12-31

项目摘要

The South China Sea locates at the triple junction zone of the Eurasia, Indo-Australia and Pacific plates, also the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from Eastern Tethyan to pro-Pacific ocean region. Though there are lots of lines for the presence of a proto-South China Sea during Mesozoic, questions such as where was the subduction boundary of the proto-South China Sea and how did it extend remain less known. New seismic profiles over the hintland of the Nansha Waters,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how obvious blind compressive folds featuring severe top erosion under the late Cenozoic sedimentary cover and basal decollement fault. The deformed strata may comprise sedimentary layers of the proto-South China Sea and the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may imply subduction and convergence once occurred. To study these blind folds is significant for recognition of the extens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losure of the Eastern Tethyan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Mesozoic petroleum. Considering the paucity of drilling data over Nansha Waters, it is planned to grab benthic samples of the underlying strata outcrop on the seafloor and calculate the velocity with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waves from long-streamer seismic records to obtain the lithologic and velocity information, so as to determine the age and environment of sedimentation. Regional geology and drilling well-tied correlation will be conducted to interpret the stratigraphy and tectonic generation of the folding, and to analyze their implication to the Tethyan proto-South China Sea and petroleum. The study is hopeful to get insights of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proto-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etroleum geology there.
南海位于欧亚、印澳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的交汇作用区,也是历史上东特提斯洋与古太平洋域的此消彼长区。虽然大量迹象表明该区曾经存在过中生代古南海,其早期俯冲拼合边界及展布特征并不清楚。地震勘探显示在南海南部南沙腹地的晚新生代盖层之下存在地层形变明显、顶部剥蚀严重的隐伏滑脱背斜构造。这些褶皱地层很可能包含了古南海的沉积,挤压构造可能指示了曾经的俯冲聚合。研究这些背斜构造对于认识东特提斯的东延与关闭过程,以及中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南沙海区钻井较少的现状,本项目将开展下伏地层的露头抓斗采样和反射-折射波速度计算,根据样品信息和地层速度变化,认识褶皱地层的岩性和沉积时代;结合区内和周边岩石样品测定,对比地震剖面解释褶皱构造的地层组成与构造世代关系,分析其对特提斯古南海的意义及其油气地质意义。项目研究可望在特提斯古南海的展布、演化和南沙腹地的油气构造条件方面取得新的认识。

结项摘要

南海位于欧亚、印澳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的交汇作用区,也是历史上东特提斯洋与古太平洋域的此消彼长区。虽然大量迹象表明该区曾经存在过中生代古南海,但其早期俯冲拼合边界及展布特征并不清楚。地震勘探显示在南海南部南沙腹地的晚新生代盖层之下存在地层形变明显、顶部剥蚀严重的隐伏滑脱背斜构造。这些褶皱地层很可能包含了古南海的沉积,挤压构造可能指示了曾经的俯冲聚合。研究这些背斜构造对于认识东特提斯的东延与关闭过程,以及中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南海海区中生界钻井和样品较少的现状,本项目通过搭载多个共享航次,开展了下伏地层和基底的海底露头区采样,以及含中生界褶皱形变带的反射、折射波资料成像处理和物性分析。在东沙、南沙腹地及南海海盆的海底露头取样分别获得了疑属中生界的红层、白垩土,以及花岗岩(锆石测年128.6+-2.3 Ma)和花岗质变质岩样品,中生界露头区样品中还包括丰富的自生碳酸盐岩结核和多种底栖方式珊瑚在内的大量深水化养链生物。研究发现南沙海区中部及东沙海区都存在薄新生界、厚中生界结构特征,中生代地层经受了中、新生代两期褶皱形变,其中早期形变较弱,可能是远场俯冲汇聚背景下中生代花岗岩侵入的结果。晚期形变较强烈,形成众多浅层底辟和海底泥火山,泥火山区和附近出现异常低速带和深部高速带,分别对应含油气带和深部岩浆底侵异常。泥火山和大量生物的出现指示下伏中生界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泥火山活动于新生代晚期至今,动力可能源于新生代晚期局部的岩浆再次底侵。在南沙与东沙之间的海盆区,洋壳基底与地壳结构变化大,展现了在新生代构造主导的扩张过程中岩浆供应早期少、中期多、晚期少、扩张之后又增多的复杂现象;海盆区的海山上出现的中生代花岗岩代表了陆壳残留。这些结果为认识南海的演化过程、回溯古南海的地质特征,及揭示特提斯域-太平洋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7)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Characteristics of a laccolith along the LRTPB fault zone betwee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nd Southwest Taiwan Basin
珠江口盆地与西南台湾盆地之间的LRTPB断裂带沿线的石化石特征
  • DOI:
    10.3319/tao.2021.09.07.01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Terr. Atmos. Ocean. Sci.
  • 影响因子:
    --
  • 作者:
    Li Bo'an;Qunshu Tang;Pin Yan;Junhui Yu;Xiao Wang
  • 通讯作者:
    Xiao Wang
Velocity structure revealing a likely mud volcano off the Dongsha Island,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速度结构揭示南海北部东沙岛附近可能存在泥火山
  • DOI:
    10.3390/en15010195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Energies
  • 影响因子:
    3.2
  • 作者:
    Yuning Yan;Jianping Liao;Junhui Yu;Changliang Chen;Guangjian Zhong;Yanlin Wang;Lixin Wang
  • 通讯作者:
    Lixin Wang
Oceanic crustal structure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magmatic budget during seafloor spreading in the East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南海东部次盆地洋壳结构及海底扩张过程中岩浆收支的时间变化
  • DOI:
    10.1016/j.margeo.2021.106475
  • 发表时间:
    2021-04
  • 期刊:
    Marine Geology
  • 影响因子:
    2.9
  • 作者:
    Yu Junhui;Yan Pin;Qiu Yan;Matthias Delescluse;Huang Wenkai;Wang Yanlin
  • 通讯作者:
    Wang Yanlin
东沙岛西南泥火山区的地震烃类检测
  • DOI:
    10.3799/dqkx.2020.069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地球科学
  • 影响因子:
    --
  • 作者:
    王潇;阎贫;于俊辉;王彦林
  • 通讯作者:
    王彦林
东沙海区海丘发现多底栖方式深水珊瑚
  • DOI:
    10.13745/j.esf.sf.2022.1.13
  • 发表时间:
    2022
  • 期刊:
    地学前缘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阎贫;王彦林;靳永斌;赵美霞;钟广见
  • 通讯作者:
    钟广见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南海南部礼乐海区二维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方法/span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热带海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郑红波;阎贫;王彦林
  • 通讯作者:
    王彦林
东沙群岛西南海区泥火山的地球物理特征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海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阎贫;王彦林;郑红波;邹大鹏
  • 通讯作者:
    邹大鹏
南海东部管事海山铁锰结壳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
  •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18071001
  • 发表时间:
    2019
  • 期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兴健;唐得昊;阎贫;葛晨东
  • 通讯作者:
    葛晨东
南海北部海底沉积物在温度变化下的三种声速类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2
  • 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邹大鹏;卢博;阎贫;吴百海
  • 通讯作者:
    吴百海
东沙群岛西南海区海底地震测线OBS2015-1揭示的深部地壳结构
  • DOI:
    --
  • 发表时间:
    2017
  • 期刊:
    热带海洋学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李亚清;阎贫;王彦林;钟广见
  • 通讯作者:
    钟广见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阎贫的其他基金

探根寻底东沙群岛海区泥火山及其对油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
  • 批准号:
    U1901217
  • 批准年份:
    2019
  • 资助金额:
    255 万元
  • 项目类别:
    联合基金项目
东沙海区反射/折射联合成像与南海裂谷发生机制研究
  • 批准号:
    91328205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30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重大研究计划
东沙群岛西南陆坡区泥火山群成因研究
  • 批准号:
    41376062
  • 批准年份:
    2013
  • 资助金额:
    87.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利用折射波研究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代地层速度
  • 批准号:
    40876027
  • 批准年份:
    2008
  • 资助金额:
    46.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南海北部陆缘深部地质结构及其裂谷拉张模式
  • 批准号:
    40376012
  • 批准年份:
    2003
  • 资助金额:
    28.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海底地震记录的纵横波处理与南海北部地壳结构研究
  • 批准号:
    49504055
  • 批准年份:
    1995
  • 资助金额:
    9.5 万元
  •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