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中晚期中国南亚热带地区不同地貌背景下人类适应过程的分异

结题报告
项目介绍
AI项目解读

基本信息

  • 批准号:
    41371217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90.0万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学科分类:
    D0714.环境信息与环境预测
  • 结题年份:
    2017
  • 批准年份:
    2013
  • 项目状态:
    已结题
  • 起止时间:
    2014-01-01 至2017-12-31

项目摘要

The southern subtropical China, esp. Provinces of Guangxi, Guangdong and Fujian, was the first region into which rice farming spread prior to its entering into Southeast Asia. When ancient human moved southward from the Milld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s, they had to change their subsistence strategies to adapt southern subtropical enviroment as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change. But the lack of plant use history due to poor macrofossils preservation in the acid soils of this humid region or lack of archaeobotanical research hamper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egging of this process of colonization. Here we will select 6 archaeological sites, including three sloping field sites, two shell midden sites and one sand dune site located in study area to investigate plant use model during 6,000-3,000 cal yr BP at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settings. By identification of carbonized seeds, microfossils of starch grains and phytoliths recovered from cultural layers, residues on the tool surface and dental calculus, we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lant use model at three typical archaeological sites, then compare the plant use model prior to rice farming spread southward with that after rice farming development. Our study will provide further plant use evidences for drive of rice farming spread southward.
中国南亚热带地区被认为是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人群在史前向东南亚殖民的第一站。该区域距今6,000-3,000年间的考古聚落主要以坡地、贝丘和沙丘三种形态为主。人类从北亚热带南迁到南亚热带和热带,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进而造成人类适应环境的对策发生改变,包括植物利用的方式。但目前对该地区史前植物利用方式的了解非常有限。本课题拟从植物利用方式入手,研究在不同地貌背景下人类适应过程的差异。利用大植物种子鉴定、淀粉粒分析和植硅体分析方法,对分布在广西、广东和福建6个不同聚落形态考古遗址的文化层堆积物、出土石器表层残留物和古人牙结石进行分析。从空间上,对比三种聚落形态植物利用方式的异同;从时间上,重建6,000-3,000间的植物利用历史。上述研究,将对南亚热带地区史前人类适应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为讨论稻作农业的南传过程和传播机制提供植物利用方面的证据。

结项摘要

中国南亚热带地区被认为是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人群在史前向东南亚殖民的第一站。该区域距今6,000-3,000年间的考古聚落主要以坡地、贝丘和沙丘三种形态为主。人类从北亚热带南迁到南亚热带和热带,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进而造 成人类适应环境的对策发生改变,包括植物利用的方式。本项目通过对广东、广西、海南11个考古遗址上百个考古样品的年代测定、植物遗存提取、鉴定和分析,回答了项目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1)中国岭南的坡地遗址、贝丘遗址和沙丘遗址在植物利用模式上的异同; 2)稻作农业传入本区前后植物利用模式的异同。年代结果显示,稻作农业传入珠三角的时间可能晚至历史时期;植物遗存研究结果则表明,1)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稻作农业发达以前的生计模式包括了采集坚果、蕨根等野生植物、管理甚至种植棕榈、芭蕉、慈姑、荸荠等,同时渔猎。这种生计模式,可能代表了稻作农业发达以前,珠三角,甚至整个亚热带、热带亚洲东南部的生计模式;2)尽管不同地貌环境中的植物利用状况有明显的差别,但人类社会仍然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着对某些特定植物资源的长期利用,比如禾本科的某些植物、天南星科的某些植物;3)植物遗存数据还显示,古人类为了适应不同的地貌环境,在生计模式上也会主动做出一些调整。项目共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9篇。

项目成果

期刊论文数量(15)
专著数量(0)
科研奖励数量(0)
会议论文数量(0)
专利数量(0)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水稻扇形植硅体所反映的水稻驯化过程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第四纪研究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郇秀佳;李泉;马志坤;蒋乐平;杨晓燕
  • 通讯作者:
    杨晓燕
Rice bulliform phytoliths reveal the process of rice domestication inthe Neolithic Lower Yangtze River region
水稻泡状植硅体揭示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水稻驯化过程
  • DOI:
    10.1016/j.quaint.2016.02.030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 影响因子:
    2.2
  • 作者:
    Yongchao Ma;Xiaoyan Yang;Xiujia Huan
  • 通讯作者:
    Xiujia Huan
Comparing subsistence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landscapes of North China 10,000years ago
一万年前华北不同地区的生存策略比较
  • DOI:
    10.1177/0959683615596833
  • 发表时间:
    2015
  • 期刊:
    Holocene
  • 影响因子:
    2.4
  • 作者:
    Yang Xiaoyan;Ma Zhikun;Li Jun;Yu Jincheng;Stevens Chris;Zhuang Yijie
  • 通讯作者:
    Zhuang Yijie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石刀功能分析:来自石刀表层残留物的植物微体遗存证据
  • DOI:
    --
  • 发表时间:
    2014
  • 期刊:
    科学通报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马志坤;李泉;郇秀佳;杨晓燕;郑景云;叶茂林
  • 通讯作者:
    叶茂林
New radiocarbon evidence on early rice consumption and farming in South China
关于华南早期稻米消费和农业的新放射性碳证据
  • DOI:
    10.1177/0959683616678465
  • 发表时间:
    2017-07
  • 期刊:
    Holocene
  • 影响因子:
    2.4
  • 作者:
    Yang Xiaoyan;Wang Weiwei;Zhuang Yijie;Li Zhao;Ma Zhikun;Ma Yongchao;Cui Yong;Wei Jun;Fuller Dorian Q.
  • 通讯作者:
    Fuller Dorian Q.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数据更新时间:{{ journalArticle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monograph.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sciAaward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conferencePapers.updateTime }}

{{ item.title }}
  • 作者:
    {{ item.authors }}

数据更新时间:{{ patent.updateTime }}

其他文献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 DOI:
    10.16205/j.cnki.cama.2021.0006
  • 发表时间:
    2021
  • 期刊:
    数学年刊. A辑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郭寿桃;杨晓燕
  • 通讯作者:
    杨晓燕
颞叶癫痫患者情绪及认知功能研究
  • DOI:
    10.16636/j.cnki.jinn.2018.02.001
  • 发表时间:
    2018
  • 期刊: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影响因子:
    --
  • 作者:
    陈雅瑜;龙莉莉;杨晓燕;赵海婷;黄莎;肖波
  • 通讯作者:
    肖波
利用SNP标记鉴定荔枝杂种后代
  • DOI:
    10.13271/j.mpb.014.000647
  • 发表时间:
    2016
  • 期刊:
    分子植物育种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刘伟;肖志丹;蒋侬辉;杨晓燕;袁沛元;邱燕萍;凡超;向旭
  • 通讯作者:
    向旭
The existence of n-Auslander-Reiten sequences via determined morphisms
通过确定的态射证明 n-Auslander-Reiten 序列的存在
  • DOI:
    10.1142/s0219498823500317
  • 发表时间:
    --
  • 期刊:
    J. Algebra Appl.
  • 影响因子:
    --
  • 作者:
    谢宗阳;刘仲奎;杨晓燕
  • 通讯作者:
    杨晓燕
相对于半对偶模的Gorenstein AC-投射模
  • DOI:
    10.6040/j.issn.1671-9352.0.2016.579
  • 发表时间:
    2017-10
  • 期刊:
    山东大学学报. 理学版
  • 影响因子:
    --
  • 作者:
    孙彦中;杨晓燕
  • 通讯作者:
    杨晓燕

其他文献

{{ item.title }}
{{ item.translation_title }}
  • DOI:
    {{ item.doi || "--" }}
  • 发表时间:
    {{ item.publish_year || "--"}}
  • 期刊:
    {{ item.journal_name }}
  • 影响因子:
    {{ item.factor || "--" }}
  • 作者:
    {{ item.authors }}
  • 通讯作者:
    {{ item.author }}
empty
内容获取失败,请点击重试
重试联系客服
title开始分析
查看分析示例
此项目为已结题,我已根据课题信息分析并撰写以下内容,帮您拓宽课题思路:

AI项目思路

AI技术路线图

杨晓燕的其他基金

水稻驯化的区域分异及环境控制
  • 批准号:
    41771231
  • 批准年份:
    2017
  • 资助金额:
    7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植物块根块茎类淀粉粒分析及其在中国岭南地区史前植物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 批准号:
    41072140
  • 批准年份:
    2010
  • 资助金额:
    52.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中国北方黍属、狗尾草属淀粉粒分析及其在旱作农业起源研究中的应用
  • 批准号:
    40771205
  • 批准年份:
    2007
  • 资助金额:
    40.0 万元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 item.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批准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相似海外基金

{{ item.name }}
{{ item.translate_name }}
  • 批准号:
    {{ item.ratify_no }}
  • 财政年份:
    {{ item.approval_year }}
  • 资助金额:
    {{ item.support_num }}
  • 项目类别:
    {{ item.project_type }}
{{ showInfoDetail.title }}

作者:{{ showInfoDetail.author }}

知道了

AI项目解读示例

课题项目: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机制研究

AI项目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TRIM2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中的调控机制。A型流感病毒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IFN-β作为关键的抗病毒因子,其表达水平对抗病毒防御至关重要。然而,TRIM2如何调控IFN-β的表达尚未明确。本研究假设TRIM2通过与病毒RNA或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影响IFN-β的产生。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探索TRIM2与A型流感病毒诱导IFN-β表达的关系。预期结果将揭示TRIM2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对理解宿主抗病毒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能对临床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AI项目思路:

科学问题:TRIM2如何调控A型流感病毒诱导的IFN-β表达?
前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TRIM2参与抗病毒反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TRIM2在IFN-β表达中的直接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包括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和免疫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TRIM2与病毒RNA的相互作用分析,IFN-β启动子活性检测。
实验模型:使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行研究。

AI技术路线图

        graph TD
          A[研究起始] --> B[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B --> C[实验设计与方法学准备]
          C --> D[A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D --> E[TRIM2与病毒RNA相互作用分析]
          E --> F[TRIM2对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F --> G[IFN-β表达水平测定]
          G --> H[TRIM2功能丧失与获得研究]
          H --> I[数据收集与分析]
          I --> J[结果解释与科学验证]
          J --> K[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K --> L[研究结束]
      
关闭
close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