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给药方式--耳后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作用途径及机制研究

批准号:
81070780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28.0 万元
负责人:
余力生
依托单位:
学科分类:
H1403.耳及侧颅底疾病
结题年份:
2013
批准年份:
2010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夏瑞明、马鑫、静媛媛、李晶兢、洪楠、刘芳、乔正国、刘会占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耳科疾病谱亦发生变化,内耳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激素疗法是治疗内耳病的较为公认方案,但目前的常规给药方式(全身给药及经鼓室局部给药)存在治疗效果欠佳、副作用大等诸多问题。因此探寻更合适的给药途径,成为治疗内耳疾病的关键所在。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摸索了一种新的给药方式――耳后给药,治疗内耳疾病安全、无创、疗效好。但对它的转运途径,在内耳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目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乙状窦、内耳、内外淋巴液三个环节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药代动力学、影像学、体内示踪学等手段,深入探讨耳后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作用途径及机制,以期为内耳疾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英文摘要
内耳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现有的给药方式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更高效、微创的方式来弥补。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给药方式——耳后给药,治疗内耳疾病取得了更好的临床疗效,并在动物实验中运用药代动力学方式证实,耳后给药药物能够进入内耳。.本基金项目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耳后给药的有效性,以及初步探索其治疗内耳疾病的作用途径及机制。我们用直观方式,进一步验证了耳后给药比全身给药,治疗内耳疾病,更简单、安全、方便、高效。并运用核磁共振和示踪研究,动态观察了耳后给药药物进入内耳的途径和机制。基本完成了项目要求,培养了博士研究生2名,发表SCI一篇,中文核心期刊一篇,另有一篇SCI和一篇中文正在审稿中。.详细课题成果汇报如下:.1).耳后给药比静脉给药药物更容易进入内耳。.实验观察到,两组相比,耳后组达峰时间、半衰期、平均滞留时间比静脉组更长,信号-时间曲线下面积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耳后给药药物进入内耳的总量更多。.2).乙状窦可能是耳后给药药物转运的重要环节之一。.实验观察到乙状窦结扎,能够影响耳后给药组药物进入内耳的量,不会影响静脉给药组药物进入内耳的量,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乙状窦参与到了耳后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药物转运过程。.3).局部渗透途径可能是耳后给药药物进入内耳的重要机制之一。.实验观察到结扎乙状窦阻断回流后,耳后给药药物进入内耳的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后、中耳、内耳间存在天然缝隙。本实验采用的示踪剂具有高渗透压,可以通过天然缝隙从药物浓聚的耳后向渗透压低的中耳、内耳扩散。
期刊论文列表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Postauricular hypodermic injection to treat inner ear disorders: experimental feasibility study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harmacokinetic comparison
耳后皮下注射治疗内耳疾病:使用磁共振成像和药代动力学比较的实验可行性研究
DOI:10.1017/s0022215113000017
发表时间:2013-03-01
期刊:JOURNAL OF LARYNGOLOGY AND OTOLOGY
影响因子:1.7
作者:Li, J.;Yu, L.;Jing, Y.
通讯作者:Jing, Y.
地塞米松经耳后注射对膜迷路积水的影响及在内耳不同部位的分布研究
- 批准号:82071034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54万元
- 批准年份:2020
- 负责人:余力生
- 依托单位:
多巴胺对内毛细胞及其下突触复合体的保护作用
- 批准号:81170905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55.0万元
- 批准年份:2011
- 负责人:余力生
- 依托单位:
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对内耳积水的作用途径及机理的研究
- 批准号:30840090
-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 资助金额:10.0万元
- 批准年份:2008
- 负责人:余力生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