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基金基金详情
血管源性头痛实验动物模型的鉴定及应用
结题报告
批准号:
30970417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
33.0 万元
负责人:
于生元
学科分类:
C0408.实验动物学
结题年份:
2012
批准年份:
2009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刘若卓、董钊、姜磊、邱恩超、王晓琳、王蓉飞、时霄冰、郭艳娥、刘艳
国基评审专家1V1指导 中标率高出同行96.8%
结合最新热点,提供专业选题建议
深度指导申报书撰写,确保创新可行
指导项目中标800+,快速提高中标率
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中文摘要
偏头痛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至今尚无定论。然而伤害性信息沿三叉神经节、脑干和丘脑到皮层是头痛最终产生的共同通路,也是终止偏头痛发作药物研发未来的方向。本课题拟:①在已建立的电刺激上矢状窦偏头痛模型和皮层扩布性抑制偏头痛模型下,采用药物干预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偏头痛发作时中枢神经系统内激活的脑区,对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及药物终止头痛发作后行功能核磁共振(fMRI)研究,确定药物作用后灭活的脑区,与动物试验结果对照。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分析寻找与疼痛相关的靶区;②在偏头痛模型下,对已确定的脑区进行蛋白组学分析,寻找差异蛋白;同时收集偏头痛患者的脑脊液进行蛋白组学分析,对照两者的结果寻找差异蛋白,明确干预靶点;③采用核团和鞘内注射的方法,观察蛋白分子被封闭后对偏头痛实验动物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偏头痛发病在蛋白组学方面的中枢机制,并为开发治疗偏头痛的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英文摘要
通过采用免疫组化、动物行为学、脑组织蛋白组学等基础研究技术,明确了偏头痛发作时激活的脑区,分析了蛋白组学改变,并用阿米替林、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经鼻吸入藏药对上矢状窦电刺激大鼠头痛模型进行干预,行为学观察和机制研究,测定大鼠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P物质浓度,通过血浆递质的改变对本动物模型更进一步地进行了验证和鉴定。此外,在前期的头痛模型大鼠基础上,我们又制作了抑郁大鼠模型,对抑郁对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血管源性头痛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头痛患者静息态功能核磁检查头痛患者头痛时的情况,提示患者激活脑区在前扣带脑皮质,后扣带回皮质,前额叶皮质,岛叶皮质等区域,与头痛的处理与调节有关。
专著列表
科研奖励列表
会议论文列表
专利列表
视皮层与前额叶间神经环路在皮层扩布性抑制触发偏头痛中的机制
偏头痛患者肠道菌群对硬脑膜淋巴管及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批准号:
    82071226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55万元
  • 批准年份:
    2020
  • 负责人:
    于生元
  • 依托单位:
基于新发现的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建立相关疾病模型
  • 批准号:
    81671077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76.0万元
  • 批准年份:
    2016
  • 负责人:
    于生元
  • 依托单位:
在Cre/loxP基因重组小鼠脑内植入“光控开关”建立偏头痛模型
  • 批准号:
    81471147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80.0万元
  • 批准年份:
    2014
  • 负责人:
    于生元
  • 依托单位:
抑郁对偏头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批准号:
    81171058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60.0万元
  • 批准年份:
    2011
  • 负责人:
    于生元
  • 依托单位:
血管源性头痛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批准号:
    30570264
  •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 资助金额:
    29.0万元
  • 批准年份:
    2005
  • 负责人:
    于生元
  • 依托单位:
国内基金
海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