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 | 哈工大研发新型纳米粒子,利用生物钟优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

原创3887阅读

Highlights

 

1. 纳米粒子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与昼夜节律密切相关。

 

 

2. 新型纳米粒子通过特定肽段实现对心肌损伤区域的精准定位,提高治疗效。

 

 

3. 纳米粒子通过激活节律基因Sirt1和Per2,有效减轻心肌损伤,且这一效果受到昼夜节律的调控。

 

近日,“ACS Nano”(IF=15.8)上发表了一篇题为“Circadian Rhythm-Dependent Therapy by Composite Targeted Polyphenol Nanoparticles for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的文章。这篇文章探讨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生物节律的治疗策略,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研究背景介绍

 

 

生物节律是指生物体内的一种自我调节的节律性变化,通常以约24小时为周期。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中,生物节律影响睡眠-觉醒周期、激素分泌、体温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心肌IR损伤的严重程度也表现出一天中的节律变化。

 

 

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指在心肌缺血后恢复血流供应时,反而加剧心肌损伤的现象。这种损伤涉及到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

 

 

研究思路分析

研究技术路线图

 

01纳米粒子的设计与表征

 

 

①利用透明质酸(HA)作为交联剂,通过白藜芦醇(RES)和低聚原花青素(OPC)合成复合纳米粒子(NPs),并通过接枝MMP靶向肽提高其对受损心肌的靶向性。通过FTIR光谱确认了NPs的成功合成,测定了其粒径大小和包封效率,确保了NPs的适宜尺寸和结构。

 

 

②通过CCK-8细胞毒性实验和对小鼠的组织染色确认了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此外,使用罗丹明6G标记的NPs验证了其在体外和体内的心肌靶向能力,QCM-D和活体成像系统显示NPs能有效定位并长期驻留在受损心肌组织中

 

 

02体外实验结果

 

 

①研究发现,IR损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ROS过载。比较发现NPs的抗氧化水平显著高于HA和RES,但低于OPC单体。此外,NPs在253nm紫外线照射下比365nm下更能保护多酚类物质,而OPC单体在253nm下光稳定性较差。

 

 

②在细胞水平上,NPs能够清除ROS,并在极低浓度下显示出显著的细胞保护作用。NPs还能显著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并显示出血管保护作用。通过缺氧再复氧(H/R)实验模拟心肌IR损伤,发现NPs处理能显著降低ROS水平,并下调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显示出抗炎作用。此外,NPs还能抑制细胞凋亡并显著增加节律基因Sirt1的转录活性

 

03体内实验结果

 

 

①在生物钟时间ZT1(Zeitgeber time)进行了小鼠IR手术,HE染色证实IR导致了左心室(LV)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和细胞间隙增加,而NPs治疗显著减少了IR损伤。Masson染色显示NPs治疗减轻了IR手术引起的纤维化程度。TUNEL染色表明NPs治疗显著减少了凋亡细胞数量

 

 

②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应用结果显示,NPs治疗显著减少了梗死面积。T2表征显示NPs治疗降低了T2值,表明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超声心动图证实NPs治疗显著改善了IR引起的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和左心室内径(LVID)损伤。此外,发现NPs治疗显著降低了炎症因子表达抑制了心肌细胞凋亡,并激活了Sirt1和Per2,这些可能是NPs保护作用的机制。在ZT13重复实验,血清生化指标表明NPs治疗减轻了IR引起的肝肾功能异常

 

 

③研究表明,与ZT1相比,在ZT13时IR造成的损伤较轻,NPs的治疗效果也较弱。染色和MRI结果显示,生物钟影响IR损伤程度和NPs治疗效果。超声心动图和分子分析显示,ZT13时NPs对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和对炎症及凋亡因子的调节作用都不如ZT1时显著。这可能与Sirt1基因在不同时间的转录水平差异有关。因此,生物钟节律对NPs治疗心肌IR损伤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04节律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①通过使用Per1/2基因敲除小鼠,发现这些小鼠的昼夜节律显著扰乱,适合用于进一步验证NPs的治疗能力。在没有昼夜节律的小鼠中,IR手术导致心肌显著纤维化、炎症和凋亡损伤,NPs对此几乎没有治疗效果,表明昼夜节律对NPs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②该研究设计的以HA为核心,RES和OPC的NPs,与传统NPs相比具有多种优势,包括更好的生物相容性、靶向递送至受损心肌、低毒性、快速定位等。最重要的是,HA-RES-OPC-MMP NPs的治疗效果依赖于昼夜节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初步探索。

图1. 纳米粒子的物理和靶向特性表征。

图2. 纳米粒子对心血管细胞的保护效果。

图3. 在ZT1时用纳米粒子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小鼠。

图4. 在ZT13时用纳米粒子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

图5. Per1/2基因敲除小鼠的昼夜节律验证。

图6. 纳米粒子用于Per1/2基因敲除小鼠心肌IR损伤的治疗。

图7. abstract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开发的HA-RES-OPC-MMP NPs纳米粒子在IR损伤的节律依赖性治疗中展现出显著效果。在小鼠模型中,特别是在ZT1时,这种纳米粒子能有效减轻心肌IR损伤,改善心脏功能,并激活节律基因表达。然而,在ZT13时或无生物节律的小鼠中治疗效果减弱,表明生物节律在纳米粒子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纳米粒子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长期安全性。此外,需要研究NPs各组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具体贡献,并在人类中验证其治疗效果。最后,制定基于生物节律的治疗策略,优化药物递送时间,以实现更有效的临床应用。

 

上一篇:Nature子刊最新研究:CAR-T细胞中GLUT1的过表达诱导代谢重编程并增强抗肿瘤效力下一篇:复旦大学science子刊最新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上NOD1激活增强肝癌中CD8+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
相关推荐
Cell | 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捕获中性粒细胞并释放炎症因子——新的炎症信号传递机制北京协和医学院突破性研究:抑制RCAN1可减轻心肌脂质积累和线粒体分裂,为糖尿病心肌病治疗提供新策略铜死亡治疗新突破!上海交通大学开发新型纳米药物偶联物,增强抗肿瘤免疫南京医科大学重磅研究:GJB2在肝细胞癌中对肿瘤糖酵解和免疫逃逸的调控作用Science子刊 | STING促进效应CD8+T细胞的招募,驱动NF1型神经肿瘤的启动和维持北京大学最新Nature:让国自然评审眼前一亮的“高端技术”-冷冻电镜,巧妙增加课题创新性!Nature子刊 | 中山大学揭秘HKDC1作为葡萄糖感应及代谢适应中的关键角色,为癌症治疗提供新靶点北京大学发10.7分SCI:LncRNA-HMG通过调控铁死亡影响结直肠癌的化疗敏感性Circulation |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重磅:METTL4介导的线粒体DNA甲基化在心脏衰竭中的调控作用《Cell》创刊50周年,连发3篇综述!全面解读免疫学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